
指墓碑。《文選·江淹<雜體詩·效潘嶽“悼亡”>詩》:“駕言出遠山,徘徊泣松銘。” 劉良 注:“松銘,山墳銘碑也。”
"松銘"是由"松"與"銘"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及組合義項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溯源
松:《說文解字》釋為"木也",本指松科常綠喬木,後引申出堅貞、長壽等文化意象。《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有"堅貞的節操"比喻義,如《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銘:《說文解字》訓為"記也",本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周禮·春官》有"凡有功者,銘于太常"的記載。現代漢語中發展為"銘記""銘刻"等動詞用法。
二、複合詞義項
松木制銘:指古代刻于松木闆上的紀念性文字,多見于考古發現。據《殷周金文集成》著錄,商周時期已有以松木為載體記錄祭祀内容的實物遺存。
墓志别稱:明清方志中可見将墓碑稱作"松銘"的用例,取松樹長青之意寄托哀思,如《福州府志·冢墓篇》載有"松銘猶存,字迹漫滅"的記述。
文學意象:唐宋詩詞中多将松樹與碑銘并置,形成生死對話的意境,如李商隱《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更誰開捷徑,速拟上青雲"句,清代馮浩注引古本作"松銘"意象解。
本詞條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濟南出版社1993年)及《全唐五代詩格彙考》(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等權威辭書。
“松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松銘(拼音:sōng míng,注音:ㄙㄨㄥ ㄇㄧㄥˊ)指墓碑,常用于古代詩文。該詞源自《文選·江淹〈雜體詩·效潘嶽“悼亡”〉》中的詩句:“駕言出遠山,徘徊泣松銘。”
古籍出處
南朝文學家江淹在詩中用“松銘”代指墓碑,劉良對此注解:“松銘,山墳銘碑也。”表明其與山林墓地中的碑刻相關。
詞義解析
作為人名時,“松銘”結合了“松”的堅韌品質與“銘”的銘記之意,寓意堅毅高尚、博學勤勉。
“松銘”本義為墓碑,源于古典詩文,兼具自然意象與文化象征;作為現代人名,則賦予積極的精神内涵。
表面冰絲弦拆賣丞局侈慢敕造攢心盒子大經當面鑼,對面鼓締壘笃密耳屎風鬥蜂舞偾起夫匠功能古兒汗還酬還精補腦駭怕讙叫悔不當初講勖奸矯教改激淩矜莊課頭狂昏骷髅阃郡麗神聾蟲龍會買渡毛草紙凝酥嗆聲潛亢謙言泉塗認色榮侍上嫚下暴折慢幢生活水平申酌濕季說錯説大話使小錢說人家隨手拈來跳大神提胡蘆相輯小鑼潇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