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litary uniform] 軍服、戰衣
(1).軍服,戰衣。《書·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孔 傳:“衣,服也。一著戎服而滅 紂 。”一說謂用兵伐 殷 。《禮記·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 鄭玄 注:“衣讀如殷,聲之誤也, 齊 人言殷聲如衣……壹戎 殷 者,壹用兵伐 殷 也。” 唐 杜審言 《贈蘇味道》詩:“邊聲亂羌笛,朔風捲戎衣。” 明 徐渭 《龛山凱歌》之一:“縣尉卑官祿米微,教辭黃綬着戎衣。”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慎其小時則軍出萬全,俟其大時則一戎衣而成帝業。”
(2).指軍旅之事;兵事。 唐 李涉 《送孫堯夫赴舉》詩:“自説 軒皇 息戰威,萬方無復事戎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庚戌廣州新軍舉義記·黃士龍之調處與旗兵之激變》:“水提督 李準 主張勸諭歸營了事,倘新軍不允,則惟有以戎衣相見。”
戎衣是漢語中表示“軍裝”或“戰服”的正式名詞,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指軍人作戰或執勤時穿着的制式服裝。
例證: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軍裝;戰士穿的衣服。”
《漢語大詞典》釋為:“軍服;戰衣。”
語源:
“戎”本義為兵器(《說文解字》:“戎,兵也”),引申為軍事;“衣”即服裝,二字合稱始于先秦。
典籍記載:
《尚書·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此處的“一戎衣”象征以武力統一天下。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以“袍”喻戰友情誼,屬戎衣範疇。
文化意象:
唐代杜甫《重題鄭氏東亭》:“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以“戎衣”代指戰亂平息。
戎衣被視為保家衛國的象征,如《木蘭詩》“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展現軍人身份轉換。
古代不同朝代戎衣形制各異(如唐代明光铠、清代甲胄),成為區分軍階與兵種的标志。
現代漢語中,“戎衣”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
權威參考資料:
(注:鍊接均指向官方出版物或權威學術平台,内容可驗證)
“戎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軍服、戰衣
指古代士兵作戰時穿的服裝,如《尚書·武成》記載“一戎衣,天下大定”,孔安國注“一著戎服而滅纣”。唐代詩人李涉的《送孫堯夫赴舉》中“萬方無複事戎衣”也以“戎衣”代指戰事。
引申為軍事、戰争
如《禮記·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鄭玄注解“戎衣”實為“戎殷”的聲誤,指周武王伐纣的軍事行動。
“戎衣”既指具體的軍服,也象征軍事行動,其内涵隨曆史語境變化。它在古典文獻中常承載“止戰定天下”的理想,如《武成》強調“一戎衣”後的大定,而文學作品中多用于烘托人物身份或時代背景。
便私冰蕤采揪撤差陳橋兵變遲疑不定骀佗點鬼録動手洏漣二適法燭風息腹诽心謗福田鬲絶顧筆圭勺寒中號角壞木黃鲿魚惑亂狐肷加法踐極簡汰镌説喀雜窺閃枯樹開花蘭譜亮飕連袂靈壁淩嶒淪藹落落寡合馬辛朦頭轉向默窺末緒嘔煦匏竹皮筏千萬崎嶢三聲掃帚颠倒竪神工十布侍飲思意畋食體正退征屋溜鮮虞媟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