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恧的意思、慚恧的詳細解釋
慚恧的解釋
亦作“慙恧”。羞慚。《漢書·王莽傳上》:“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慙恧。”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元無有》:“賓主禮闕,慚恧空多。” 明 方孝孺 《全樂齋記》:“凡其所樂者,皆可慚恧悔恨也,庸有一息之樂哉。” 郭沫若 《歸去來·前線歸來二》:“坐在汽車裡不知不覺便慚恧起來:自己有什麼德能,公然敢坐汽車?”
詞語分解
- 慚的解釋 慚 (慚) á 羞愧:慚愧。羞慚。慚色。慚懼。慚怍。慚赧。慚顔。自慚形穢。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恧的解釋 恧 ǜ 慚愧:愧恧。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慚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意義相近的兩個字“慚”和“恧”并列組成,核心含義都是指羞愧、慚愧。其詳細解釋如下:
-
字義構成與核心含義:
- 慚 (cán): 本義即羞愧、慚愧。指因自己的過失、不足或比不上他人而感到内心不安、不好意思。《說文解字》釋為“媿也”。
- 恧 (nǜ): 同樣表示羞愧、慚愧。《說文解字》釋為“慚也”。段玉裁注:“《小雅》:‘念子懆懆。’傳曰:‘懆懆,猶忸怩也。’忸怩即恧之俗。”
- 慚恧 (cán nǜ): 兩個字同義複用,起強調作用,表示深深的羞愧、非常慚愧。其情感強度比單用“慚”或“恧”更強,形容内心感到極度不安和難為情。
-
用法與語境:
- 主要用于書面語或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口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書面表達或特定語境(如引用古文、文學創作)中仍可見。
- 常用來描述人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缺點、失禮、能力不足或不如他人時産生的心理狀态。
- 可以作形容詞,如“面有慚恧之色”;也可以作動詞,如“深自慚恧”。
-
古籍例證:
- 《漢書·王莽傳上》:“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慚恧。” 此句意指(王莽)敢于做出激勵他人的行為,并且對此并不感到羞愧。
- 《聊齋志異·聶小倩》:“甯曰:‘此金聖,所以禽魍魉也,将貯行囊,以當尊贶,實慚恧。’” 此處甯采臣因将對方(實為鬼)所贈金子說成是鎮壓鬼物的東西而感到非常慚愧。
-
與現代詞彙的關系:
- “慚恧”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中的“慚愧”、“羞愧”、“羞慚”、“愧疚”(側重因過錯而愧)等詞基本相同。
- 其區别主要在于“慚恧”是古雅的書面用語,而“慚愧”、“羞愧”等在現代更為常用。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對“慚”、“恧”、“慚恧”均有詳細釋義和書證。線上版可參考漢典網或國學大師網的相關條目(需注意線上詞典可能基于不同版本)。
- 《說文解字》 (許慎 著): 提供了“慚”和“恧”的本義解釋,是理解其字源的基礎。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收錄“慚恧”詞條,提供釋義和例句。
- 《漢書》 (班固 著): 提供了“慚恧”在曆史文獻中的實際用例。
- 《聊齋志異》 (蒲松齡 著): 提供了“慚恧”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慚恧”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án nǜ,其核心含義是因自身行為或不足而感到羞愧、難為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羞慚與愧疚:指因言行不當、未達預期目标或違背道德規範而産生的心理狀态,表現為内心的不安和自我反省。例如,《漢書》中提到的“處之不慚恧”,即因行為不當而羞愧()。
- 情感特征:既有對外的“難為情”(如社交場合的失态),也有對内的“自我批評”(如未盡責時的内疚)()。
2.用法與語境
- 行為關聯:常用于描述因過錯、失誤或能力不足引發的情緒。例如:“他因失信于友而深感慚恧。”
- 道德反思:強調對品德或責任的審視,如《漢書》中王莽的自我批判()。
3.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慚愧、羞赧、慚怍(cán zuò,強調因對比産生的羞愧感)()。
- 反義詞:坦然、無愧。
4.文化與社會意義
- 該詞體現了傳統儒家文化中對“自省”與“道德完善”的重視,常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表達深刻的情感波動()。
若需更多用例或古文出處,可參考《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庵藹撥平不可分離草編蟬娟淳化春山如笑除飾帶砺河山倒繳等頭雕章镂句隊副耳蔔發讪岡阪衮阙汗汗嘩吟較比家主公雞鳴犬吠旌典錦葵科臬棱節醴杯靈笈理學嫚惰末末了弄聳配殿彭排缥煙坯胎青盲輕輕款款七人丘封苒惹熱帶氣旋三常沙龍山經設身疏香思緻田圻條目通利同盟橐饘玩日愒時慰解無名英雄五宿香壇小雛諧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