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的意思、青盲的詳細解釋
青盲的解釋
眼科病症名。俗稱青光眼。症狀為視力逐漸減退,漸至失明,但眼的外觀沒有異常,亦無明顯不適感。《後漢書·獨行傳·李業》:“ 公孫述 連徵命,待以高位,皆託青盲以避世難。”《詩·大雅·靈台》“矇瞍奏公” 唐 孔穎達 疏:“有眸子而無見曰矇,即今之青盲者也。”《醫宗金鑒·外障總名歌·小兒青盲歌》:“小兒青盲胎受風,瞳子端然視物蒙。” ********* 《賀新郎》詞:“親見桑中遺芍藥,學青盲,假作癡聾耳。”
詞語分解
- 青的解釋 青 ī 深綠色或淺藍色:青綠。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蔥。青山綠水。青雲直上。萬古長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遠不衰)。 綠色的東西:踏青。青黃不接。 靛藍色:靛青。青紫。青出于藍,勝于藍
- 盲的解釋 盲 á 瞎,看不見東西,對事物不能辨認:盲從。盲動。盲目。盲人。盲區(指雷達、探照燈、胃鏡等探測或觀察不到的區域)。盲流。盲人瞎馬(喻處境非常危險)。 筆畫數:; 部首:目;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青盲是中醫眼科術語,指外眼無異常而視力逐漸減退甚至失明的病症,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視神經萎縮、黃斑變性等眼底疾病。該概念源自《諸病源候論》,被曆代醫家沿用至今。具體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病理特征
患者瞳神外觀未見明顯病變,但出現"視物昏渺""漸至失明"等症狀,屬于"内障"範疇。《中醫大辭典》記載其核心表現為"目内外無翳障,但視物不見",多因肝腎虧損、氣血瘀滞所緻。
二、病因分類
- 原發性青盲:先天禀賦不足或髒腑虛損引發,如《審視瑤函》所述"青盲之症,起于髒腑"
- 繼發性青盲:由綠風内障(青光眼)、暴盲等疾病演變而來,《中西醫結合眼科學》指出這類占臨床病例65%以上
三、診斷依據
《秘傳眼科龍木論》提出"五色主病"理論,通過觀察目珠顔色變化輔助診斷。現代臨床結合眼底鏡檢查,可發現視神經乳頭蒼白、視網膜血管變細等特征性改變。
權威參考資料:
-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青盲”是中醫病名,指眼外觀正常但視力逐漸下降甚至失明的内障眼病,現代醫學多對應視神經萎縮。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文獻記載
- 中醫範疇
青盲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描述為黑睛與瞳神形态正常,但視力漸退、視野縮小或失明的慢性眼病。
- 西醫對應
相當于視神經萎縮,分為原發性(下行性)和繼發性(上行性)兩類,可由青光眼、外傷、腫瘤等引發。
二、病因病機(中醫角度)
- 虛證
- 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目失濡養,引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
- 脾腎陽虛:精氣不化,神光漸失。
- 實證
- 肝郁氣滞、痰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目竅失養。
- 外傷或邪毒侵襲:玄府閉塞,目系受損。
三、臨床表現
- 核心症狀:視力緩慢下降至失明,視野縮小,但眼外觀無異樣。
- 伴隨症狀:頭暈、耳鳴(肝腎不足);面色蒼白、乏力(氣血虧虛)等。
四、治療原則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
- 虛證:補益肝腎(如六味地黃丸)、溫補脾腎。
- 實證:疏肝解郁、活血通絡。
現代醫學則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如控制眼壓(青光眼)或手術解除壓迫(腫瘤等)。
五、與青光眼的區别
部分文獻将青盲與青光眼混淆,但兩者不同:
- 青光眼:眼壓升高導緻視神經損傷,屬中醫“綠風内障”範疇,症狀包括眼脹、頭痛等。
- 青盲:無眼壓升高,外觀正常,以視神經萎縮為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經典方劑或現代治療方案,可參考《證治準繩》等古籍或權威醫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黯暧半刻不實不忒差參茶話會馳績疊謠放船防護付授隔壁撺椽管攝姑獲歸功于過載海枯石爛黃龍宗花鹽晖采渾洪鹣钗驕驕诘明佶栗金花牋寖洳金銀財寶軍政隽壯克服毛犀馬頭邈真鳴鍭狃恩扭角羚匿止抛落碰蛋峭拔券書仁善三式騷音傷心實細水渰老鼠歲鑰棠棣讨笤特誠調護體操完善衛生巾無可言狀五搶六奪湘夫人宵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