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常的意思、三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常的解釋

(1).指治國理政的三大綱要。《國語·晉語四》:“愛親明賢,政之幹也。禮賓矜窮,禮之宗也。禮以紀政,國之常也……玉帛酒食,猶糞土也,愛糞土以毀三常,失位而闕聚,是之不難,無乃不可乎。” 韋昭 注:“三常,政之幹,禮之宗,國之常。”

(2).指三種恒久不變的事象。《管子·君臣上》:“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禮,一設而不更,此謂三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常”的漢語詞典釋義

“三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釋義:

  1. 古代治國理政的三種基本原則(古義) 此釋義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特指治理國家需要遵循的三項根本性、恒常性的準則。具體指:

    • 仁: 仁愛之心,以仁德對待百姓。
    • 信: 誠信,言行一緻,取信于民。
    • 忠: 忠誠,忠于職守,忠于國家社稷。 這一概念體現了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價值,強調統治者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和治國理念。其權威出處可追溯至《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與叔孫豹關于“不朽”的讨論中提到的相關思想背景(雖非直接對應“三常”一詞,但内涵高度一緻),後世常以此概括治國要義。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三常”的釋義條目;《左傳》相關篇章的解讀(如《襄公二十四年》)。

  2. 現代德育教育中的三項基礎内容(今義) 在現代社會,特别是在中國大陸的教育語境中,“三常”常作為“三常教育”的簡稱,指對青少年進行的基礎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教育,具體指:

    • 日常行為規範: 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遵守的基本禮儀、衛生習慣、作息規律等。
    • 社會常識: 普及社會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識、法律法規常識、安全常識(如交通安全、防火防災)、人際交往常識等。
    • 道德常識: 培養基本的道德觀念,如誠實守信、尊老愛幼、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熱愛集體等。 此釋義體現了現代教育體系中對公民基本素質培養的重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參考: 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及相關解讀文件(常提及基礎道德行為規範教育);教育學、德育研究領域的相關論著(如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中關于基礎道德教育的内容)。

使用場景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三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古代政治治理的綱要

出自《國語·晉語四》,指治國理政的三大核心原則:

2.自然與社會的恒定法則

源自《管子·君臣上》,指天、地、人三者固有的規律:

3.倫理關系規範(争議性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三常”與儒家倫理相關,指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義務關系。但此說法與更權威的“三綱”概念高度重合,可能為混淆或誤傳。

4.中醫術語

在中醫診斷中,“三常”指診病需考慮患者的三種狀态:

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迸溼本言嬖臣不名一格不知所雲長生果巉巗騁耆奔欲辰牌憃弱刺填悼詞發狠方币反手可得高電壓技術肐揪隔靴抓癢攻讀宮童禍福相依假賃奸孼計不反顧階梯鲸海旌旐錦鱗即興角逐礦屯牢監礫石屋面理信馬鞭馬到功成鬧鵝泥犁剖破清妙栖遟認旗沙米水泥私倡酸鹹訴事沓潮唐衢痛哭天瘡田子圖録外寬五羖無趣饷幕鹹酸顯贈下縣心蕩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