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高節。喻品德不凡。 明 李東陽 《書某節婦事》:“婦之節固無俟論,顧其始覺也,若稍露稜節,必不見釋。”
“棱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棱節”指高尚的節操,比喻品德出衆、不平凡。該詞由“棱”(本義為物體邊角或威嚴)和“節”(本義為氣節、操守)組合而成,強調品行的剛正與高潔。
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李東陽《書某節婦事》:“若稍露稜節,必不見釋”,描述節婦堅守高尚品德時的态度。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形容人物品行,如“稜節之士”指品德超群之人。需注意該詞較為書面化,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常見混淆點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言辭剛正有力”,但權威典籍及主流詞典均以“高節”為核心釋義,前者可能是引申義或誤讀。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明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引文解析。
《棱節》是一個名詞,表示物體的角或邊緣。它可以用來形容有棱有角的東西,如多棱體、棱柱等。
《棱節》的拆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中,“棱”字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相關的含義;“節”字的部首是竹,表示與竹相關的含義。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棱節的總筆畫數是13畫。
《棱節》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的字典中。在古代,人們用《爾雅》來記載各種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棱節》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一些不同。據《廣韻》記載,《棱節》的古時候寫法為“棱㪹”。古代的字形往往更加複雜,需要通過學習和記憶來掌握。
1. 這個多棱體有八個棱節。
2. 他的畫筆勾勒出了花瓶的棱節。
3. 大廈的邊角有很多棱節。
棱角、棱柱、棱鏡、棱頂、棱錐、棱線
棱、角、邊、邊緣
圓滑、光滑、平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