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廣大無際貌。 晉 潘嶽 《西征賦》:“其池則湯湯汗汗,滉瀁彌漫,浩如河漢。”
“汗汗”是一個疊詞,其含義和用法在古典文獻中有特定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具體解析如下:
基本釋義
“汗汗”讀作hàn hàn,形容水勢浩大、廣闊無際的樣子。該詞最早見于晉代潘嶽的《西征賦》:“其池則湯湯汗汗,滉瀁彌漫,浩如河漢”,描繪了池水浩瀚如銀河的景象。
語境與用法
主要用于文學作品中,尤其是賦體文,通過疊詞強化水域的壯闊感。例如:“湯湯汗汗”連用,既形容水流奔騰(湯湯),又強調水面廣闊(汗汗),形成視覺上的磅礴氣勢。
與“汗”單字的區别
單字“汗”通常指汗水(hàn)或古代遊牧民族首領“可汗”(hán),而“汗汗”作為疊詞,已脫離原義,轉為專用于描述水勢的形容詞。
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引用或文學創作。例如:“站在海邊,看潮水汗汗蕩蕩,頓覺自身渺小”。
《汗汗》是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意為汗水流淌出來的樣子。它形容一個人身體發熱,大量出汗的情況。
《汗汗》的部首是“水”和“氵”,總共有8個筆畫。
《汗汗》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土地的)旁有苞實者,諸公疏之;旁有汗者,土官署田氐。”其中,“汗”指的是汗水。
《汗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汗汗」,兩個字形狀相同,沒有變化。
在漢字古時的寫法中,古人将《汗汗》寫作「汗〡」。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些差異,但字義沒有發生變化。
他剛剛做完體育課,已經汗流浃背,滿頭大汗。
汗水、出汗、大汗、冷汗、流汗、滿汗、盜汗、飽汗等。
出汗、大汗、冷汗。
不出汗、幹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