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典的意思、旌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典的解釋

表彰貞烈的匾額。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語智·善言》:“ 丹徒 靳文僖 之繼夫人,年未三十而寡,有司為之奏請旌典。” 明 王世貞 《吳節婦吟》:“兒能成名孫復顯, 吳 家鼓吹迎旌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典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專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府表彰忠孝節義行為的典章制度”。該詞由“旌”與“典”兩個語素構成:

  1. 基本釋義

    “旌”本義為旗幟,引申為表彰、顯揚,《說文解字》釋“旌,所以精進士卒也”;“典”指典章制度,《周禮·天官》載“典,常也,經也,法也”。二字組合後特指古代官方建立的旌表制度。

  2. 曆史沿革

    作為封建禮教的重要載體,旌典制度最早見于《禮記·王制》“命太史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好惡,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後經漢唐完善,至明清形成完整的旌表體系。

  3. 應用範圍

    主要涵蓋四類對象:

  1. 文化意義

    該制度承載着儒家倫理價值觀,通過立牌坊、賜匾額等形式固化社會規範,如《大明會典》規定“節孝婦女,各給銀建坊”,成為古代道德教化的物質象征。

(注:文獻标注中對應《漢語大詞典》第7卷,對應《古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引自《中國禮制史》,參考《二十四史制度考釋》,出自《明清社會文化專題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旌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彰貞烈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整體含義

“旌典”指古代官府為表彰忠孝節義、貞烈德行而頒發的匾額或榮譽。例如明代馮夢龍《智囊補》提到“奏請旌典”,即通過官方程式為守寡的貞烈女性申請表彰。


二、單字解析

  1. 旌(jīng)

    • 本義為古代用牦牛尾或彩色羽毛裝飾的旗子,後引申為表彰、标識。
    • 如《周禮》中“旌别淑慝”,即通過旗幟區分善惡。
  2. 典(diǎn)

    • 指典章制度或規範,此處特指官方表彰的儀式或形式。

三、曆史應用

明代文獻中常見該詞,如王世貞《吳節婦吟》描述家族因節婦獲得“旌典”後迎接榮譽的場景。這類匾額多由地方官奏請朝廷頒發,具有社會教化功能。


四、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如需具體案例,可參考《明史·列女傳》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挨門晻昧掰腕子蔔年璨爛乘化創壽出家人春花作物撣瓶得地裡東遊西蕩遁迹方外躲開風欬敷告負薪構堂官衣鬼皂莢虹吸管滑民回隤賈閣教無常師擊咢空心菜扣分款狀嗹馬亂點鴛鴦埋暮漫潰漫天叫價南棧道拿鴨子披覽平肩輿屏言普洽強勞情恕理遣權奄羣豎榮侍三足鼎立森映順舉説嘴叔祖母娑婆[世界]讨示天街剃工闱闼唯心主義翁主我身向塗霄堮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