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彰貞烈的匾額。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語智·善言》:“ 丹徒 靳文僖 之繼夫人,年未三十而寡,有司為之奏請旌典。” 明 王世貞 《吳節婦吟》:“兒能成名孫復顯, 吳 家鼓吹迎旌典。”
“旌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彰貞烈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旌典”指古代官府為表彰忠孝節義、貞烈德行而頒發的匾額或榮譽。例如明代馮夢龍《智囊補》提到“奏請旌典”,即通過官方程式為守寡的貞烈女性申請表彰。
旌(jīng)
典(diǎn)
明代文獻中常見該詞,如王世貞《吳節婦吟》描述家族因節婦獲得“旌典”後迎接榮譽的場景。這類匾額多由地方官奏請朝廷頒發,具有社會教化功能。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如需具體案例,可參考《明史·列女傳》等史料。
旌典(jīng d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旌”和“典”。
“旌”是由部首“方”和“巾”組成,部首“方”表示古代的官衙,而“巾”代表的是旌旗。旌是指官衙上懸挂的旗幟,也可用于表示标志或代表性的事物。
“典”是由部首“八”和“示”組成,部首“八”表示分散,而“示”代表的是事物的形象。典是指作為準則或範例的事物,也可以表示法規、制度或宗教經文。
旌典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最初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文獻中的标志牌。後來,這個詞也用于描述官員任命或官方指導法規的文字記錄。如今,旌典一詞更常用于形容具有權威性和規範性的事物,包括規章制度、學術成果和重要的法律文件。
在繁體字中,旌典的“典”字中多了一個“白”字的部分,使得這個字更加複雜。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旌典的“典”字常常寫作“㡬”或者“䨻”,而其他部分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包含旌典這個詞的例句:
1. 這份文件是我們組織的行為準則和旌典。
2. 他被授予了一枚久負盛名的旌典獎章。
3. 這本書是該領域研究的典範性著作,堪稱是學術旌典。
與旌典相關的一些詞語有:
1. 規範、範例、标杆 —— 近義詞
2. 混亂、雜亂、錯誤 —— 反義詞
我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