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槖饘”。指衣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 ﹞執 衛侯 ,歸之于京師,寘諸深室。 甯子 職納橐饘焉。” 杜預 注:“ 甯俞 以君在幽隘,故親以衣食為己職。橐,衣囊;饘,糜也。”《明史·張居正傳》:“給事中 徐貞明 等羣擁入獄,視具槖饘,亦逮謫外。” 清 顧炎武 《松江别張處士悫王處士炜暨諸友人》詩:“橐饘誰問遺,衣食但支吾。”
“橐饘”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橐饘”是古代表示衣食的專稱,其内涵從具體物品(袋子和粥)擴展為基本生存保障,常見于先秦至明清的文獻中。理解時需注意字源及曆史語境,避免與形近詞混淆。
橐饘(tuó shuāi)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裝糧食或其他物品的布袋。它在古代常用于軍隊、商販等場合,用來攜帶食物或貨物。
橐饘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食(shí),部首分别位于字的左邊和上邊。此外,橐饘總共有12個筆畫。
橐饘一詞源于古代文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莊子·養生主》篇中。它的形狀和用途都與現代布袋類似,隻不過在字形上稍有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橐饘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在漢字系統中得到保留和傳承。
在繁體字中,橐饘的字形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結構上稍有變化,例如「犪」代替「旗」。
在古代,橐饘的字形有一些變化。它的上半部分是「食」,表示布袋内裝有食物。下半部分是「又」,表示手臂的形狀。整個字形融合了布袋和手臂的形象,非常形象地表達了裝物品的含義。
1. 軍隊出征需要準備充足的橐饘,以保證行軍途中的糧食供應。
2. 商人背着沉甸甸的橐饘,步履艱難地走向市場。
橐饘組詞舉例:橐饘口、橐饘袋、橐饘行軍
近義詞:裹腳布、口袋、袋子
反義詞:饑餓、空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