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聖治的意思、聖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聖治的解釋

至善之治。亦用以稱頌帝王之治迹。《莊子·天地》:“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 清 唐孫華 《進呈禦覽詩一百韻》:“聖治今無外,王師古有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聖治”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聖治”是由“聖”與“治”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聖人或聖王的治理,強調以道德至高、智慧超凡的統治方式實現社會理想秩序。以下從語義、典籍引用及現代應用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聖人之治的典範

  1. 語義溯源

    “聖”本義為通達事理、德行完備(《說文解字》:“聖,通也”);“治”指管理、安定(《玉篇》:“治,理也”)。“聖治”即聖人以道德教化與卓越才能實現的太平盛世,如:

    《莊子·天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 指聖人治國時舉措得當,萬物各得其所 。

  2. 儒家經典中的理想政治

    儒家視“聖治”為最高治理境界,如《禮記·樂記》:“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強調禮樂制度對社會的調和作用 。


二、引申義:道德教化的至高境界

  1. 德治的實踐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聖”為“人倫之至”,認為“聖治”需以仁德為本,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

  2. 道家與墨家的诠釋

    •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道德經》言“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強調順應自然 。
    • 墨家則重實踐,《墨子·尚賢》提出“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主張選賢任能 。

三、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1. 文化研究術語

    在學術領域,“聖治”用于分析古代政治哲學,如學者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中以“聖治”概括儒家“内聖外王”的治理邏輯 。

  2. 當代官方話語引用

    《人民日報》曾刊文引用“聖治”形容傳統治國智慧對現代的啟示,如“汲取聖治精髓,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


經典案例佐證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舜“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百姓“耕田而食,鑿井而飲”,被視為“聖治”的具象化典範 。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禮記·樂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道德經》(中華書局)
  5. 《墨子·尚賢》(上海古籍出版社)
  6.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聯經出版)
  7. 《人民日報》理論版(2019年3月)
  8.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聖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高尚品德與智慧實現的治理狀态,常被用于稱頌帝王的治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聖治”由“聖”和“治”構成:

二、文獻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天地》,描述理想化的治理模式:“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此之謂聖治。”。清代唐孫華的詩句“聖治今無外,王師古有征”則将其用于贊頌帝王功績。

三、應用場景

  1. 曆史評價:多用于史書或文學作品中,稱頌明君治世(如“貞觀之治”常被喻為聖治典範)。
  2. 哲學讨論:儒家、道家典籍中探讨理想治理模式時使用。
  3. 現代引申:偶爾用于比喻某領域達到極高協調狀态(如“科技與人文的聖治”)。

四、相關概念辨析

與“仁政”“德治”相似,但更強調治理者的超凡智慧與道德境界,而非單純施政手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莊子》相關篇章或清代頌聖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絆骥苞容鄙易不怕官,隻怕管嘈閑白夾趁錢赤賜儲宮杵糠擋拒道帙燈火對子戲飛羅面分錯改操易節幹糒綱條孤鲠谷祿好玩紅藍胡馬降世焦幹枷責嫁赀輯要決剔潰敗虧蔽蠟珀寥若晨星蟒袍滿紙空言潘谷墨驅蟲劑熱水散棄散說韶粉蛇蠱深察石脈世喧速成班天期天瑞天隱投死讬翰徒卒未渠已怃敖兀鹫物性五州遐登項領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