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蟒袍的意思、蟒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蟒袍的解釋

古代官員的禮服。上繡蟒形,故稱。又名花衣、蟒服。婦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辭歲》:“凡除夕,蟒袍補褂走謁親友者,謂之辭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原來那位新人,早已把鳳冠除下,卻仍舊穿的蟒袍霞帔,在新牀上擺了一副 廣東 紫檀木的鴉片煙盤,盤中煙具,十分精良,新人正躺在新牀吃舊公煙呢。”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二:“舊戲行頭中的蟒袍長靠,仍得用一主色,使全體有混一的傾向的。”參閱《清通志·器服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蟒袍是中國古代官服的重要形制,特指明清時期官員所穿的繡有蟒紋的禮服,具有鮮明的等級象征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形制特征與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

蟒袍(mǎng páo):

明清官員的禮服。袍上繡蟒,蟒形似龍而少一爪,以金線織就。按品級高低,蟒數有差,如親王、郡王繡九蟒,一品至七品官依次遞減。非特賜不得僭用。

《辭海》補充說明:

蟒袍屬“吉服”,用于慶典朝會,區别于日常公務的“補服”。其制始于明,盛于清,為官員身份核心标識。


二、形制特征與等級制度

  1. 紋飾規制

    • 蟒紋特征:四爪龍形,龍首無角、無鬃,區别于五爪龍袍(皇帝專屬)。
    • 數量等級:親王、郡王九蟒;一品至三品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品至未入流五蟒。蟒袍底色亦有區分,如清代皇子用金黃色,一品至四品绛色,五至七品藍色。
  2. 工藝與配飾

    • 多采用缂絲、妝花工藝,以金線、彩絨織出蟒紋,下擺飾“水腳”(海浪紋)。
    • 需搭配吉服冠、朝珠及腰帶,整體構成完整禮服體系。

三、文化象征與曆史演變


四、現代應用與保護

當代傳統服飾研究中,故宮博物院、中國絲綢博物館等機構藏有明清蟒袍實物(如清乾隆石青色緞繡蟒袍),其織造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學術研究可參考《中國衣冠》《明清官服飾》等專著。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七版)
  3. 中國絲綢博物館官網《明清蟒袍形制研究》
  4. 《明史·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蟒袍是中國古代官員的禮服,因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其演變和文化内涵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蟒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原為皇帝賞賜有功之臣的賜服,後至清代被列為吉服,文武百官皆可穿着。其蟒紋與龍紋相似,但四爪(龍為五爪),故稱“蟒”,亦名“象龍之服”。

二、形制特征

  1. 款式:圓領、大襟、闊袖,袍長及足,袖裉下有“擺衩子”,裝飾性極強,配以寬闊水袖。
  2. 顔色與象征
    • 上五色(黃、紅、綠、白、黑):黃蟒為帝王專屬,紅蟒襯忠勇(如關羽),綠蟒顯威猛(如程咬金),白蟒喻儒雅(如諸葛亮),黑蟒塑剛正(如包拯)。
    • 下五色(藍、紫、粉、湖、香):多用于特定角色,如藍蟒配少年将領(如周瑜),粉蟒添女将英氣(如穆桂英)。

三、等級與使用規範

四、文化意義

蟒袍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承載着權力與禮儀秩序。在戲曲中,蟒袍被程式化為帝王将相的專屬服飾,與玉帶搭配構成“蟒袍玉帶”的經典形象。其設計中的“海水江崖”紋飾(象征“江山永固”),以及慶典時百官統一穿蟒袍的“花衣期”傳統,均體現了古代禮制對皇權和社會秩序的強化。

補充說明:戲曲中的蟒袍雖源于明清官服,但簡化了等級差異,皇帝與大臣均穿四爪蟒袍。更多細節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戲曲服飾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姆倍立方問題邊略比肩皆是鈔寫趁期船舶錯閃刁小弟弟短牋頓锉犯調凡響飛鈎豐碩腐惡撫鞠格力公共場所孤館黃天霸檢率擊斬康荒刻刀敂關塊頭钌銱獵渭龍駿沒合煞謀始哪兒弄嘴弄舌披襟品嘗官瓊峯崎岖起誓弱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三版埽蕩沙蟲善閉無關楗觞絃山查神和子神使水蜮貼身骰盆土塍頑傲蚊蟆無濟相歡黠小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