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俶真訓》:“身蹈于濁世之中,而責道之不行也,是猶兩絆騏驥而求其緻千裡也。”後因以“絆驥”喻人受拘束不能施展其所長。 北周 庾信 《謹贈司寇淮南公》詩:“絆驥還千裡,垂鵬更九飛。” 唐 杜甫 《李鹽鐵》詩之一:“鹽官雖絆驥,名是 漢 庭來。”
“絆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àn jì,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源自《淮南子·俶真訓》:“身蹈于濁世之中,而責道之不行也,是猶兩絆骐骥而求其緻千裡也。” 比喻賢才在混亂環境中受束縛,難以施展抱負。
核心含義
比喻賢能之人因外界限制無法發揮才能,如千裡馬被繩索束縛。
也可引申為因瑣事阻礙重要事務的進展,強調輕重不分帶來的負面影響。
使用場景
“絆骥”兼具“賢才受困”與“因小失大”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典故與比喻義均強調對才能或機遇的合理釋放與把握。
《絆骥》是一個成語,表示“絆住優秀的人物,使其無法施展才華”。通常用來形容因為外界原因或意外事件而阻礙或限制了人才的發展。
《絆骥》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絆(纟)和骥(馬)。其中,絆的筆畫數為11,而骥的筆畫數為16。
《絆骥》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策·齊策四》中的一個故事。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絆驥」。
在古代,「絆骥」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絆驥」或者「半驥」。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字形變化。
他本是一匹驕傲的骥馬,可無奈被官場的險惡環境絆骥,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
絆手絆腳、絆倒、絆索、馳騁、馬不停蹄、良馬
束縛、阻礙、妨礙、牽制、壓抑
順風順水、一帆風順、自由發展、暢通無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