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舂谷杵頭上粘着的糠末。可入藥。 五代 譚峭 《化書·術化》:“水竇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療噎。”參閱《重修政和證類本草·米穀部中品·舂杵頭糠》。
“杵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ǔ kāng,其核心含義指舂谷時杵頭粘附的糠末,具有藥用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來源
杵糠是傳統農耕中舂米工具(杵)頭部殘留的糠皮碎末,屬于谷物加工副産品。其名稱由“杵”(搗谷工具)和“糠”(谷物外殼)組合而成,結構為左右字形。
藥用價值
據古代文獻記載,杵糠可入藥,主要用于治療噎嗝(噎食症狀)。例如,五代譚峭《化書·術化》提到:“水窦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療噎”。這一用法在《重修政和證類本草》中也有收錄,歸類于“米穀部中品”。
字義分解
總結來看,杵糠既是古代勞動生産的産物,也是傳統中醫藥材的組成部分,體現了物盡其用的智慧。
《杵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用杵子打糠,形容做事心思猛烈。
《杵糠》的部首是木,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
《杵糠》最早出現在宋代陸遊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詩中,用于形容做事情思猛烈。
《杵糠》的繁體字為「杵糠」。
古時候,《杵糠》的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
1. 這個年輕人工作起來像《杵糠》一樣,一心一意投入其中。
2. 她學習努力,每天都用心思《杵糠》一樣,進步很快。
「木杵」、「糠米」、「心思猛烈」。
「勁猛」、「激烈」。
「猶豫」、「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