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梗。《明史·忠義傳五·高鬥垣》:“為人孤鯁,以清慎得名。” 清 黃景仁 《送溫舍人汝適歸廣州》詩:“我昔獻賦來田間,骨節疏頑性孤鯁。”參見“ 孤梗 ”。
“孤鲠”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和語境分析:
字義拆解:
組合含義:
使用注意:
建議: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出處(如詩句、文獻),可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析。若為現代創作,可考慮替換為更通用的詞彙(如“孤傲正直”“特立獨行”)。
孤鲠 (gū gěng) 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孤獨、寂寞無助的樣子。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孤和鲠。
孤 (gū) 是由一字頭的冖和一字身的孚組成。冖是“冒”的聲符,孚是“至善”、“信”的意符。它的本義是指孤單、寂寞,形容一個人獨自一人的樣子。
鲠 (gěng) 是一個會意字,由兩個部分組成:魚和更。魚代表魚類動物,更代表把魚勾出水面。它的本義是指魚骨卡在喉嚨裡,引申為内心痛苦、難以排解的困擾。
《孤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李斯列傳》中的一句話:“公孫鞅治齊,獨覽軍事,罔不見鲠。”意思是說公孫鞅治理齊國時,獨自一個人為國家軍事考慮,沒有看到任何困難。
在繁體中,孤鲠的寫法是「孤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孤鲠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鲠的上面是魚身,下面是心字。而在其他古代文獻中,鲠的下面是更字。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孤鲠之心,難以排解。
2. 他的病使他變得更加孤鲠。
一些與孤鲠相關的詞彙:
組詞:孤獨、孤立、孤寂、鲠、困擾、痛苦。
近義詞:孤獨、寂寞。
反義詞:熱鬧、繁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