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俸祿。古代以谷量計俸祿的高下。《管子·立政》:“修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荀子·王霸》:“心好利,而穀祿莫厚焉。”
"谷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吏以谷物形式領取的俸祿,是實物俸給制度的體現。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用法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說明:
谷(穀)
《說文解字》釋為"百谷之總名",本義指糧食作物(如稻、黍、稷等)。在俸祿語境中引申為俸給的實物形态。
來源:《說文解字·禾部》"穀,續也,百谷之總名。"
祿
《爾雅·釋诂》注"祿,福也",後專指官吏的薪俸。《周禮·天官》"位定然後祿之",鄭玄注:"祿,所以富臣子。"
來源:《周禮注疏》卷第一·天官冢宰。
"谷祿"為并列結構複合詞,強調俸祿以谷物為支付載體,區别于貨币俸給(如"俸錢")。
《孟子·滕文公上》
"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
釋義:田地界限不明确,井田劃分不均,導緻官吏谷物俸祿分配不公。此處"谷祿"直接指代俸祿實物。
來源:《孟子注疏》卷五上·滕文公章句上。
《荀子·王霸》
"谷祿莫厚焉。"
釋義:強調俸祿之豐厚,以谷物為計量單位。反映戰國時期谷物是俸祿的主要形式。
西周至漢代,俸祿制度以實物為主:
來源:《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秩六百石至千石。"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谷祿:古代官吏的俸祿。因以谷物計算,故稱。"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第10卷第689頁。
《辭源》(修訂本)
"祿以谷計,稱谷祿。"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冊第2496頁。
"谷祿"制度體現古代農業經濟主導的社會特征:
“谷祿”是古代漢語詞彙,指以谷物作為計量标準的俸祿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古代官員的俸祿,以谷物數量衡量等級高低。這一制度體現了農業社會以糧食為經濟基礎的特點。
構詞解析
文獻例證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經濟或職官制度。作為人名時,“谷祿”則結合了“豐收”與“福運”的吉祥寓意。
巴裡寶珪本法本元不知不覺成禽蠢胖檔案館倒卓滌場迪喆都老封典附骥攀鴻概略刮視聽駭鷄犀黑瞎子花花草草滑胎渾俗和光惑然火巷獎品将仕錦幅旌繁驚矯開益聊複爾耳林下高風流攬率任眉毛面人兒面雪鱴刀冥召辇重泥娃娃判讀平溢撲打親幸入學考試山樽梢兒授任宿食蘇醒枱盤貼臉鐵铮铮停轺桐膏宛財晩暮僞蔽微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