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綱條的意思、綱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綱條的解釋

《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後以“綱條”指法紀。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振其綱條,端我甸服,黠吏屏氣,貪官窒慾。”《舊唐書·王翃傳》:“居憲司,雖不能舉振綱條,然以謹重知名。” 宋 蘇舜欽 《投匦疏》:“臣敢謂陛下之詔,體則正矣,而綱條未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綱條"是漢語中具有特定語義結構的複合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原指漁網的"總繩與網目",《說文解字》釋"綱"為"維紘繩","條"指"小枝",後延伸指事物的關鍵部分與細則。這種主次分明的結構特征使其成為古代社會治理的常用喻體。

二、詞義發展 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綱條"定義為"總綱與分條",強調系統性與層次性。其語義演變路徑為:漁具構件→法律綱領(如《唐律疏議》中的刑律體系)→現代規章制度(如《民法典》的編章結構)。

三、現代應用 教育部《現代漢語應用規範》指出,該詞在公文寫作中特指"綱領性文件的具體實施細則",如《十四五規劃綱要》配套的地方實施條例。在學術領域,則指代理論框架的核心命題與分支論點。

網絡擴展解釋

“綱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源自《尚書·盤庚上》中的“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原指漁網的主繩(綱)與網眼(條)的從屬關系,後引申為法紀、制度的核心規範。核心含義強調社會秩序或管理體系中主次分明、層次清晰的規則體系。

二、曆史用例與文獻佐證

  1. 唐代應用
    柳宗元在《祭李中丞文》中寫道“振其綱條,端我甸服”,指通過整頓法紀來規範地方治理;《舊唐書》亦記載官員王翃“雖不能舉振綱條,然以謹重知名”,體現綱條作為官吏考核标準的功能。

  2. 宋代延伸
    蘇舜欽《投匦疏》提出“綱條未至”,批評當時制度規範不夠完善,反映該詞已擴展至政策層面的系統性要求。

三、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四、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研究領域,形容制度體系的層級規範,例如:“企業管理的綱條明晰,方能高效運作。”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綱條”一詞從具體事物比喻發展為抽象制度概念,貫穿古代社會治理思想,其核心始終指向以主次分明的規則維系秩序這一核心理念。

别人正在浏覽...

白鲦爆破手本戲不入用朝旭棰掠瑽瑽蕩夷單另調弓鞮革逢門公谒故方寒鸱很剛黃心火門架犂兼術箕畚解劍拜仇金宮機器戲糾集九升決溜決賽刻着匡壁藈姑潋滟厲厲麟閣像令曲陵台駱駞暖鞋嘔鴉盤怨蔥佩章迫暮齊白石跂蠕氣壯如牛榮立商展少将收兌四稱榻凳貪民亭竈屯邸托鳳攀龍亡等屋極無休外遐觀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