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ch] 焦脆幹燥,沒有一點兒水份
焦幹的土地
(1).極其幹燥。 漢 焦贛 《易林·泰之困》:“振急絶理,常陽不雨。物病焦乾,華實無有。” 向春 《煤城怒火》第三三章:“曬得焦幹的玉米棒、高粱穗捆得好好的。”
(2).喻拮據。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一折:“我這幾日不曾見他,就弄我手裡都焦乾了。”
“焦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物理狀态(主要義項):
指物體因失去水分而變得極其幹燥、焦脆,甚至達到脫水狀态。例如“曬得焦幹的玉米棒”“焦幹的土地”。
該義項源于漢代典籍《易林》中的描述:“物病焦乾,華實無有”,可見其用法曆史悠久。
情緒狀态(次要義項):
部分詞典(如)提到可形容人因等待、擔憂而表現出的焦急、着急狀态,如“焦幹的心情”。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
建議在實際使用中優先采用“物理幹燥”的釋義,避免歧義。如需表達情緒,可選擇更通用的詞彙。
《焦幹》是一個中文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焦》是一個動詞,意為“因火燒或高溫烘烤而變幹”。它的拆分部首是火,總共有十一個筆畫。《幹》是一個形容詞,意為“不濕潤的”,同時也可以指沒有水分的狀态。它的拆分部首是幹,總共有三個筆畫。
《焦幹》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明了,它采用了兩個具有描述性質的漢字,用于表示植物或其他物體因高溫或熱處理而變幹的情況。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焦幹》這兩個字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字形的演變。由于書法的變遷,古時候的《焦》字可能有一些變體,但整體字義仍保持一緻。
下面是兩個使用《焦幹》的例句:
1. 太陽暴曬了一整天,地裡的莊稼都焦幹了。
2. 将雞蛋放入鍋裡煮熟,變成焦幹狀。
組詞:焦黃、焦黑、焦點、幹燥、幹裂。
近義詞:幹燥、烘幹、曬幹。
反義詞:濕潤、潮濕、濕漉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