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irit usu. distilled from sorghum or maize] 白酒
(1). 唐 時酒名。 唐 白居易 《荔枝樓對酒》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2).用蒸餾法制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燒酒》:“燒酒非古法也。自 元 時始創其法……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麴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紅樓夢》第三八回:“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吃口燒酒。” 曹禺 《雷雨》第一幕:“我就喝了兩口燒酒,壯壯膽子,穿過荷花池,偷偷地鑽到這門外的走廊旁邊。”
(3).釀酒。《新華月報》1952年第2期:“有些地區應特别提倡土特産與農産品的加工,如造紙漿、缫絲、燒酒、打蛋等。”
燒酒,又稱白酒,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在漢語詞典及酒類專著的釋義中,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基礎釋義(工藝特征)
指通過發酵、蒸餾工藝制成的高度酒精飲料。《漢語大詞典》定義為:“用蒸餾法制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其核心工藝“蒸餾”區别于黃酒等發酵酒,通過加熱酒醅提取酒精蒸氣,冷凝後得到高純度酒液。《現代漢語詞典》強調其“酒精含量高”的特性,現代白酒酒精度通常在35%–60%之間。
詞源與曆史演變
“燒酒”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白居易“燒酒初開琥珀光”,但此時期可能指低溫加熱處理的米酒。元代《飲膳正要》(1330年)明确記載蒸餾技術:“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阿剌吉(Arrack)為阿拉伯語“蒸餾酒”音譯,标志蒸餾燒酒工藝成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詳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證實其工藝定型于元代。
文化與社會屬性
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符號,燒酒在民俗儀式(祭祀、宴飲)、文學意象(如《紅樓夢》中秋蟹宴飲燒酒)中具重要地位。清代《調鼎集》記載燒酒“以高粱為上,麥曲發酵”,奠定現代白酒以糧谷為原料的基準。現代國家标準(GB/T 17204-2021)按香型細分燒酒為醬香、濃香等12類,體現其工藝多樣性。
權威參考來源:
燒酒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和文化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燒酒指無色透明的蒸餾酒,因酒精度數較高(通常40%-60%),可被點燃而得名。在中國傳統語境中,它與白酒同義,别稱包括白幹、老白幹、燒刀酒、蒸酒等。
提示:在不同場合需注意語境差異,中國傳統燒酒與韓國燒酒在原料、酒精度等方面存在本質區别。如需了解更多曆史細節,可查看網頁中關于清代南路燒酒的記載。
背處比戶可封币馬傳诔觸邪達磨盜徒大中登蟾宮颠到底滞鄂足幹恩蔭格得割治怪慴詭貿駭驚汗慄黃巢火炕虎文韔剪刀奸蘭擊谷饑渴交攻幾權吉祥物亢答跨進傀儡棚酷厲兩界會子靈輿麟斾龍關孟韓謀面嫋娜娉内普屯七海敧缺七戎烿烿沙狐折綿霜蟲送日子櫢檽挑挑剔剔推尋屠牛王屋慰納慰問吾愛縣邑蟹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