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邪的意思、觸邪的詳細解釋
觸邪的解釋
(1).謂辨觸奸邪。古代傳說中有神羊,名獬豸,能辨邪觸不正者。《晉書·束晳傳》:“朝養觸邪之獸,庭有指佞之草。” 唐 元稹 《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臣職在觸邪,不勝其憤,謹録奏聞,伏候勑旨。”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幼海議本》:“青瑣初開散禦香,掀髯長笑入朝陽,觸邪自信有神羊。” 清 方文 《太湖壽李溉林明府百韻》:“觸邪承密勿,持法定訏謨。”
(2).即觸邪冠。 唐 蘇颋 《同餞陽将軍兼源州都督禦史中丞》詩:“旗合無邀正,冠危有觸邪。” 清 金義植 《懷高武康侍禦軍台》詩:“身訝新擐甲,冠為舊觸邪。”參見“ 觸邪冠 ”。
詞語分解
- 觸的解釋 觸 (觸) ù 抵、頂:抵觸。“羝羊觸藩,赢其角”。 碰,撞:觸礁。觸電。觸動。觸摸。觸發。觸犯。觸怒。 遇着:接觸。觸覺(?)。觸目驚心。觸角(僶 )。觸景生情。觸類旁通。 因某種刺激而引起感情變化
- 邪的解釋 邪 é 不正當,不正派: * (?)。邪念。邪說。 中醫指引起疾病的環境因素:寒邪。風邪。 迷信的人指鬼神給予的災禍:中(恘 )邪。 妖異怪誕:邪魔。邪術。 古同“斜”。 正 邪 á 古同“玡”,琅玡
網絡擴展解釋
“觸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核心釋義
-
辨觸奸邪
源于古代神話中的神獸“獬豸”(xiè zhì)。傳說獬豸能辨别善惡,用角抵觸奸邪之人,因此“觸邪”常被用來象征公正司法或揭露邪惡的行為。例如《晉書·束皙傳》提到“朝養觸邪之獸”,即指獬豸。
-
觸邪冠
指古代禦史等執法官員所戴的冠冕,冠上裝飾獬豸圖案,象征剛正不阿。唐代蘇颋的詩句“冠危有觸邪”便以此借代執法者的身份。
二、文化背景
- 獬豸的象征意義
獬豸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代表,常出現在衙門、刑獄相關的建築或器物上,體現“明辨是非”的司法理念。
- 曆史用例
唐代元稹曾用“臣職在觸邪”表達其監察職責,清代詩詞中亦用“觸邪”暗喻官員的剛直品格。
三、讀音與用法
- 拼音:chù xié(“邪”此處讀xié,非其他發音)。
- 造句示例:
“青瑣初開散禦香,掀髯長笑入朝陽,觸邪自信有神羊。”(明·《鳴鳳記》)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據,可參考《晉書》《鳴鳳記》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邪》一詞的意思:
觸邪,可理解為接觸或接近邪惡的行為或事物。它常用來描述一個人或一種行為違背道德倫理、違反社會規範或淨化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觸邪》的拆分部首為手部(扌)和虍部(虍),構成了字形。
觸邪總共包含了10個筆畫,按照漢字書寫規則依次書寫。
來源和繁體:
《觸邪》一詞并非古代漢字,而是現代漢字。它是基于傳統漢字衍生出來的新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如果要表達“觸邪”的意思,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漢字組合或者詩句來表達,而不會使用現代的詞彙。因此,觸邪在古時候并沒有特定的漢字寫法。
例句:
1. 他的舉動觸邪了,違背了我們的原則。
2. 這個邪教組織妄圖通過言語觸邪人們。
3.她的行為觸邪了社會的倫理底線。
組詞:
觸邪是一個獨立的詞彙,暫無相關組詞。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但不限于接近邪惡、與惡勢力接觸、違法惡行等。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但不限于避邪、拒絕邪惡、遠離黑暗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