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氣候極寒。語出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陽和微弱陰氣竭,海凍不流棉絮折,呼噏不通寒傷裂。” 宋 黃庭堅 《柳閎展如蘇子瞻甥也作詩贈之》:“霜威能折綿,風力欲氷酒。”
“折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é mián,主要用于形容極寒的氣候。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本義:指寒冷到能将棉絮折斷(誇張手法),形容天氣極端嚴寒。
引申義:
有少數資料(如)提到“折綿”可形容“山脈連綿不絕”,但此釋義缺乏古籍或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綿延曲折”等詞混淆,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折綿”是一個具有生動意象的文言詞彙,核心含義圍繞“極寒”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多例證,可查閱阮籍、黃庭堅的相關作品原文。
折綿(zhé m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折斷絲綿,比喻高尚的品質不容易損失或改變”。在比喻上,它還可以指代人的情感堅定、意志堅強,不易動搖。
折綿的部首是手(扌)和糸(纟),共有12個筆畫。
折綿的來源較為複雜,有兩種可能的情況。
首先,折綿的出處一般指南朝文學家盧綸(約502年-約557年)的《和梁崇文長幹詩序》。其中有“世人皆欲繼盧綸,誰料折綿逐落花”之句。這裡的“折綿”意指盧綸的文風和才華難以繼承,因此是出自文學作品的表述。
而另一個可能的來源是在《爾雅》中,折綿作為一個詞語出現在其中,意為“品性高尚,不易改變”。有學者認為這個詞彙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折綿的繁體形式為「折綿」。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折綿在古代寫法中,部首“手”常常寫成“扌”,而“綿”的“纟”寫成一種更加纖細的形态。
1. 他在逆境中展現了折綿的信念,始終堅守着自己的原則。
2. 作為一位領導者,他的折綿精神給予了團隊無盡的動力和鼓舞。
3. 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猶如大風暴雨,隻有擁有折綿的意志,才能走到陽光燦爛的彼岸。
組詞:堅折不終、發奮圖強、笃信笃行
近義詞:堅定不移、不屈不撓、剛毅果斷
反義詞:易變無常、優柔寡斷、輕浮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