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irit usu. distilled from sorghum or maize] 白酒
(1). 唐 时酒名。 唐 白居易 《荔枝楼对酒》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2).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 元 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红楼梦》第三八回:“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 曹禺 《雷雨》第一幕:“我就喝了两口烧酒,壮壮胆子,穿过荷花池,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
(3).酿酒。《新华月报》1952年第2期:“有些地区应特别提倡土特产与农产品的加工,如造纸浆、缫丝、烧酒、打蛋等。”
烧酒,又称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在汉语词典及酒类专著的释义中,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基础释义(工艺特征)
指通过发酵、蒸馏工艺制成的高度酒精饮料。《汉语大词典》定义为:“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其核心工艺“蒸馏”区别于黄酒等发酵酒,通过加热酒醅提取酒精蒸气,冷凝后得到高纯度酒液。《现代汉语词典》强调其“酒精含量高”的特性,现代白酒酒精度通常在35%–60%之间。
词源与历史演变
“烧酒”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白居易“烧酒初开琥珀光”,但此时期可能指低温加热处理的米酒。元代《饮膳正要》(1330年)明确记载蒸馏技术:“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阿剌吉(Arrack)为阿拉伯语“蒸馏酒”音译,标志蒸馏烧酒工艺成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其清如水,味极浓烈”,证实其工艺定型于元代。
文化与社会属性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符号,烧酒在民俗仪式(祭祀、宴饮)、文学意象(如《红楼梦》中秋蟹宴饮烧酒)中具重要地位。清代《调鼎集》记载烧酒“以高粱为上,麦曲发酵”,奠定现代白酒以粮谷为原料的基准。现代国家标准(GB/T 17204-2021)按香型细分烧酒为酱香、浓香等12类,体现其工艺多样性。
权威参考来源:
烧酒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烧酒指无色透明的蒸馏酒,因酒精度数较高(通常40%-60%),可被点燃而得名。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它与白酒同义,别称包括白干、老白干、烧刀酒、蒸酒等。
提示:在不同场合需注意语境差异,中国传统烧酒与韩国烧酒在原料、酒精度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如需了解更多历史细节,可查看网页中关于清代南路烧酒的记载。
阿喀琉斯白手兴家绊绊磕磕八州背水战表面文章补温禅阁赤雀迟疑未决纯阴醋罎子当甚么帝事杜甫草堂肚束三条篾伐交法坛風袂逢凶忿言归仰寒凛凛黑小豆洪泉缄口不言积栋接力赛跑剞闾矜嗟金伤济弱扶倾餽劳了尽两豫历书流落他乡龙蛇之诗菉竹秘策明决旁嘲培修贫饿呛声乾霍乱沈绵哂纳室如县罄疏简熟魏生张讼曲谈兴塌冗条式桐城派同是天涯沦落人万籁俱寂侮辱小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