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的意思、黃巢的詳細解釋
黃巢的解釋
(?-884)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私鹽販出身。公元875年起兵響應王仙芝起義。王仙芝戰死後,被推為領袖,稱“沖天大将軍”。率起義軍南下進入福建,攻克廣州,又回軍北伐。881年初進入長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齊”。後被唐軍包圍,缺糧無援,被迫撤出長安。因腹背受敵,屢戰失利,不久退至泰山狼虎谷,兵敗自6*殺。
詞語分解
- 黃的解釋 黃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顔色:黃色。黃昏。牛黃。黃澄澄。信口雌黃。 特指中國黃河:黃災。治黃。黃泛區。 指“黃帝”(即“軒轅氏”,傳說中原始社會部落聯盟首領):黃老(黃帝和老子)。炎黃子孫。 事情失敗或計劃不能實現:事情黃了。 姓。 筆畫數:; 部首:黃; 筆順編號:
- 巢的解釋 巢 á 鳥搭的窩,亦指蜂、蟻等動物的窩;借指敵人或盜賊的藏身之所:鳥巢。蜂巢。巢窟。匪巢。巢穴。 姓。 筆畫數:; 部首:巛;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黃巢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黃巢(820年—884年)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其名字在中國曆史中既代表一場重大民變,也承載着複雜的争議性評價。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背景
- 出身:生于山東曹州冤句(今菏澤)的鹽商家庭,家境富裕但社會地位邊緣化。他文武兼修,善騎射且具詩才,五歲能作詩,但多次科舉落第,曾寫下《不第後賦菊》抒發憤懑。
- 起義背景:唐末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加之連年災荒,百姓不堪重負。875年黃巢響應王仙芝起義,後成為領袖,提出“天補平均”口號,吸引大量流民加入。
二、主要事迹
- 軍事策略
采用流動作戰,十年間轉戰十二省,避實擊虛。曾攻占廣州,後北上渡長江,880年攻克長安稱帝,建“大齊”政權。
- 殘暴統治
因軍糧短缺,起義軍被記載以人肉為食,設“舂磨砦”搗碎百姓作軍糧。攻入長安後屠殺唐宗室及官吏,甚至焚毀宮殿、盜掘皇陵,民間有“黃巢殺人八百萬”的俗語。
- 敗亡結局
883年遭唐軍與沙陀族李克用聯合反攻,退出長安,次年兵敗自殺(一說被外甥所殺),起義最終失敗。
三、曆史影響
- 加速唐朝滅亡:起義持續十年,摧毀唐朝軍事與經濟體系,直接導緻其907年終結。
- 打擊門閥士族:清洗長安貴族,削弱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 争議性遺産:雖以殘暴聞名,但其反抗不公的象征意義成為後世農民起義的思想源頭之一。
四、評價
黃巢是矛盾的綜合體:既是科舉制度下的失意文人,又是颠覆王朝的軍事領袖;既有詩情才氣,又背負食人屠城的惡名。他的起義雖未建立長久政權,卻成為壓垮唐朝的關鍵力量,深刻影響了五代十國的政治格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詩文或起義細節,可參考權威古籍或曆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釋
《黃巢》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唐末黃巢領導下的起義軍隊。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黃巢》的部首是“黃”,全拼是“huáng”,共有12個筆畫。
《巢》的部首是“巛”,全拼是“cháo”,共有4個筆畫。
來源
《黃巢》一詞起源于唐朝時期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他的軍隊被稱作“黃巢軍”,後來《黃巢》成為了一個專指這支起義軍的詞語。
繁體
繁體字為《黃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黃巢》的古漢字寫法為“黃巢”。
例句
1. 當年,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2. 唐末的黃巢軍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組詞
黃巢、黃巢軍、黃巢起義、黃巢之亂。
近義詞
黃巾軍、農民起義軍。
反義詞
政府軍、皇家軍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