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颠倒;錯亂。到,通“ 倒 ”。 漢 揚雄 《太玄·上》:“升堂颠倒,失大衆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刀尺颠到者,則恐人之議己也;達不由道者,則患言論之不美也。” 前蜀 韋莊 《江上村居》詩:“颠到夢魂愁裡得,撅奇詩句望中生。”
(2).反倒。到,通“ 倒 ”。《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叫你出來,分付你少則聲,颠到説出一篇來,這個苦恁的好!”
"颠到"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規範詞形,其正确寫法應為"颠倒"。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解析,并附文獻依據:
上下或前後位置倒置
指物體或順序的反向放置。
例:「把瓶子颠倒過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98頁。
查看權威釋義(注:鍊接指向商務印書館官方介紹頁)
是非混淆或認知錯亂
形容對事物本質的錯誤判斷。
例:「颠倒黑白」「神魂颠倒」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卷10第112頁。
參考依據(注:鍊接為《漢語大詞典》官網)
(古語)反複傾覆
見于文言用法,表動蕩不安。
例:《詩經·齊風·東方未明》「颠倒衣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342頁。
"颠"本義為頭頂(《說文解字》:"颠,頂也"),引申為頂端倒置;"倒"表傾覆。二字合成後,自先秦起即承載"倒錯"概念。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二:「若見得道理分明,自不颠倒」已固化現代語義框架。
部分方言或古文獻中偶見"颠到"寫法(如閩南語借詞),但現代規範漢語應以"颠倒"為準。此結論獲國家語委《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年)支持。
注:以上文獻鍊接均指向官方出版物頁面,若需查閱完整内容,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授權平台獲取紙質/電子版工具書。
“颠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颠倒;錯亂(“到”通“倒”)
指事物或狀态的混亂、次序錯亂。例如:
反倒(“到”通“倒”)
表示與預期相反的結果。例如:
部分網絡解釋将“颠到”拆分理解為“翻轉到達某種狀态”,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建議以權威文獻釋義為準。
昂仰柏曆包籠北君迸階蔽薄蒼猝鸧鴳慘無人理粹語村酒野蔬登槐颠覆跌跪締綸短笛鋒端凫鴈隔越公私孤苦零丁過量诂釋行家裡手河上花圖鴻流後命鹄鬓回伏記工禁鐘客愁苦思冥想連鴻鸾舞面罄跑肚配件劈腿麒麟清嗓青鴍氣象戰驅蹙屈厄曲洛驲站如臨深淵升鬥深嚴神嶽設位石房隨摺丸卵物換星移五量店娴雅小寫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