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滞的意思、底滞的詳細解釋
底滞的解釋
(1).滞留。語本《國語·楚語下》:“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滞,滞而不振,生乃不殖。” 韋昭 注:“底著也。滞,廢也。”《淮南子·原道訓》:“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滞而不發,凝結而不流,貴其周於數而合於時也。” 唐 韓愈 《送窮文》:“子無底滞之尤,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2).遲鈍。《北齊書·文苑傳序》:“縱其情思底滞,關鍵不通,但伏膺無怠,鑽仰斯切……是以學而知之,猶足賢乎已也。”
(3).指拘泥,迂執。 宋 司馬光 《言陳烈劄子》:“雖有底滞迂闊之行,不能合于中道,猶為守節之士,亦當保而全之。”
(4).平庸。《魏書·廣陽王拓跋淵傳》:“自定鼎 伊 洛 ,邊任益輕,惟底滞凡才,出為鎮将,轉相模習,專事聚斂。”
詞語分解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 滞的解釋 滞 (滯) ì 凝積,不流通,不靈活:停滞。滞留。滞銷。滞空。呆滞。滞産(産婦臨産後總産程超過小時者)。滞針。滞下(痢疾的古稱)。 遺落:“此有滞穗”。 暢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底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各來源信息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滞留
指停滞不前或受阻的狀态。語出《國語·楚語下》:“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滞,滞而不振,生乃不殖。”韋昭注:“底,着也;滞,廢也。”
例:唐代韓愈《送窮文》中“子無底滞之尤”,即表達擺脫困頓之意。
-
遲鈍
形容反應或思維不敏捷。如《北齊書·文苑傳序》提到“情思底滞,關鍵不通”,指文思阻塞。
-
拘泥迂執
指固執于舊規或缺乏變通。宋代司馬光《言陳烈劄子》中“底滞迂闊之行”即批評陳烈行事刻闆。
-
平庸
形容才能普通。《魏書·廣陽王拓跋淵傳》以“底滞凡才”指代能力平凡的邊将。
二、用法與語境
- 文學引用:常見于古文,如《淮南子·原道訓》用“底滞而不發”描述事物停滞狀态。
- 情感表達:陸機《文賦》中“六情底滞”形容創作靈感枯竭。
三、綜合解析
該詞多用于描述受阻的狀态(物理或精神層面),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含義。例如“底滞迂闊”偏重思想僵化,“底滞凡才”則強調能力平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國語》《北齊書》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底滞》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組,底滞讀音為dǐ zhì,意思是物體或者事情停留在最底部,無法移動或者進展。底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底”是一個漢字,讀音為dǐ,意思是物體或者事物的底部或者最低點;“滞”也是一個漢字,讀音為zhì,意思是停滞、阻礙。
關于底滞的構詞部首和筆畫,單獨看每個字:底字的構詞部首是“廣”,底字的總筆畫數是6畫;滞字的構詞部首是“氵”,滞字的總筆畫數是13畫。
底滞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清楚,但可以推測它是從描述物體或者事情停滞不前、無法前進的概念衍生而來。
底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底滯」。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可能與現代形式有所不同。然而,對于底滞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
以下是一些關于底滞的例句:
1. 地質勘察的工作由于種種原因底滞了。
2. 這個項目一直在底滞階段,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
關于底滞的組詞,可以根據實際語境和需要進行組合,比如底滞處置、底滞問題等。
關于底滞的近義詞,可以是停滞、阻滞、停頓等詞語,它們都表示物體或者事情無法繼續前進。
關于底滞的反義詞,可以是順暢、順利、進展等詞語,它們表示物體或者事情能夠順利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