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end one's regards to] 安慰問候
慰問電
慰問災民
安慰問候。《後漢書·宋均傳》:“ 均 自扶輿詣闕謝恩,帝使中黃門慰問,因留養疾。” 唐 李德裕 《遣王會等安撫回鹘制》:“宜令左金吾衛大将軍兼禦史大夫 王會 持節充安撫大使,宗正少卿兼禦史中丞 李師偃 充副使,專往慰問。” 明 劉基 《送田生歸鄉》詩:“老翁愛英俊,慰問至日夕。”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二章:“師長順交通壕走着,一面同戰士們握手,一面進行親切的慰問。”
慰問是漢語中表示關懷與安撫的複合動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系統闡釋:
指通過言語、行動表達對他人(尤處困境者)的關切與安慰。
例證:
“慰”本義為“安撫”(《說文解字》:“慰,安也”);“問”含“探詢”之意。東漢《漢書·匈奴傳》已有“遣使慰問”的用法,指官方撫恤行為。
現代用法涵蓋物質援助(如慰問品)與精神關懷(如慰問演出),見《漢語大詞典》“通過錢物、行動減輕他人困苦”的釋義
詞語 | 核心差異 | 權威依據 |
---|---|---|
慰問 | 側重困境中的主動關懷 | 《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 |
安慰 | 聚焦心理層面的情緒疏導 | 商務印書館《新華同義詞詞典》 |
撫慰 | 強調深沉的情感撫平 | 北京大學《現代漢語》教材 |
中國政府将“送溫暖慰問”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明确規定“節日慰問”為法定責任(民政部官網政策文件)
傳統禮儀中,慰問需遵循“喪事慰問着素服,病中慰問忌久留”等規範,載于《中華傳統禮儀概覽》(中華書局)
西方“condolence”側重哀悼(如葬禮慰問),而漢語“慰問”適用場景更廣,涵蓋疾病、災害、勞軍等,此差異見《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權威參考文獻
“慰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慰問”指通過言語或行動對他人表達關心、安慰和問候,尤其針對處于困難、疾病、災禍等情境中的對象,旨在給予心理慰藉和支持。其核心由“慰”(安撫情緒)和“問”(主動關切)兩部分構成。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宋均傳》:“均自扶輿詣阙謝恩,帝使中黃門慰問,因留養疾。”唐代李德裕的《遣王會等安撫回鹘制》中也有使用,表明其作為官方關懷行為的傳統。
平級或私人場景中多用“看望”而非“慰問”,後者隱含身份差異或正式關懷性質。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唐代诏令等古籍記載。
案照保候八字帖變面冰盤冰上舞蹈創利唇緊淬勉殿庭凋傷動物鬥筲之器蹲裆遁天房奁罰直高橹高探馬挂罥犷骜駭疑何郎慧力魂不赴體劍戟艱苦卓絕嗟訝際會風雲荊請瞌铳令親硫酸屴崱祿食茂齒滅祀明朝泥車瓦馬判析聘妻牆風壁耳寝室瓊刃人事關系睿欵桑葉聖文生香屧死胔陶心淟濁頭足異所宛暍為什麼無丁字纖粟枭亂消褪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