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界會子的意思、兩界會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界會子的解釋

即會子。 南宋 通行于南方部分地區的紙币。因其易污損、僞造,故以三年為一界,限量發行,到期以新币換舊币。後因通貨膨脹,一界之中通行兩界之币,遂有此稱。《宋史·食貨志下三》:“ 紹定 五年,兩界會子已及二億二千九百餘萬。 端平 二年,臣僚言:‘兩界會子,遠者曾未數載,近者甫及朞年,非有破壞塗污之弊,今當以所收之會付封樁庫貯之,脫有緩急,或可濟事。’” 宋 葉適 《應诏條奏六事》:“蓋嘗倉猝不繼,相視無策,遂印兩界會子而權之者,有年數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界會子"是南宋時期紙币發行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個角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 "兩界"指分界發行制度,"會子"源于宋代信用票據"會票"(《漢語大詞典·會子條》),二者結合形成特有貨币術語。南宋史學家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明确記載:"會子兩界并行,始自乾道四年。"

二、曆史背景 南宋為緩解銅錢短缺推行紙币制度,1160年臨安府首創"見錢關子",後發展為全國性紙币"會子"(《中國貨币史》彭信威著)。乾道四年(1168年)确立分界發行制度,每界流通期限三年,新舊交替時回收舊币。

三、制度特點

  1. 發行機制:政府設"行在會子務"專管,每界發行限額1000萬貫(《宋史·食貨志》)
  2. 流通範圍:初行于東南諸路,後擴展至兩淮、湖廣
  3. 兌換規則:舊會子可兌換新币,但需扣除"貫頭錢"(手續費)

四、經濟影響 兩界并行導緻貨币貶值,據《文獻通考》記載,紹熙年間(1190-1194)通貨膨脹達400%。葉適在《水心别集》中批評:"造楮之弊,驅天下之錢,内積于府庫,外藏于富室。"

五、學術評價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會子制度實開世界紙币流通之先河。"日本學者加藤繁在《中國經濟史考證》中強調:"兩界制體現宋代貨币管理的制度創新,但也暴露封建財政的根本缺陷。"

網絡擴展解釋

“兩界會子”是南宋時期的一種紙币,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兩界會子”是南宋在南方部分地區流通的紙币,主要用于替代銅錢。其名稱源于發行制度:最初以三年為一周期(稱為“界”),到期後需兌換新币,但因通貨膨脹導緻新舊兩界貨币并行流通,故稱“兩界會子”。

發行背景與機制

  1. 防僞與污損:由于紙币易僞造、易損壞,南宋政府采取“分界發行”制度,每三年回收舊币、發行新币。
  2. 限量發行:初期嚴格限制每界發行量,但後期為應對財政壓力,超額增發貨币,最終打破分界規則,出現新舊兩界同時流通的現象。

通貨膨脹影響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紹定五年(1232年),兩界會子發行量已達2.29億餘貫,遠超初期限額。端平二年(1235年),有官員建議将回收的舊币封存以應對緊急需求,側面反映當時貨币貶值的嚴重性。

其他說明

注:

部分網頁(如)将其解釋為“不同領域的人或事物交集”,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此處以曆史文獻記載的原始含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把袂闆箱壁報蹩腳丙夜猜防餐氊柴關長話從天而下打底稿大鳳叨念墊昏丁字簾二義反行兩登分統桴檝幹部學校感忽高級水泥挂名冠佩罣牽孤寡不谷骨瘦形銷虹樓宏揚厚善皇陂互出講化攪刺傑思緝睦開帆慷慨嵁峻豤祈爐坑毛蚴耐熱裊亸撚腳撚手凝妙毰毢錢綱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秋娥入梅設誓水谷送佛通往外瀛帷闼效節邪言析木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