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戶可封的意思、比戶可封的詳細解釋
比戶可封的解釋
見“ 比屋可封 ”。
詞語分解
- 比戶的解釋 .家家戶戶。《魏書·李安世傳》:“無私之澤,乃播均於兆庶;如阜如山,可月積於比戶矣。” 五代 李中 《獻喬侍郎》詩:“九霄恩復降,比戶意皆忻。”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祇為着蒼黔凋敝,水旱
- 封的解釋 封 ē 密閉,使跟外面隔絕:封閉。密封。封口。封存。封條。封貯。封面。封底。封鎖。封頂。冰封雪飄。封山育林。 用來裝信、錢等物的紙套:信封。賞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給予親屬或臣僚:封侯。封君(領有封地
專業解析
"比戶可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ǐ hù kě fēng,形容社會治理得非常好,人民生活富足,家家戶戶都達到了可以受封賞的标準。它常用來描繪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圖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成語釋義
- 字面意思: "比"是"挨着、緊靠"的意思,引申為"每一家";"戶"指"人家、住戶";"可"表示"能夠、值得";"封"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子土地、爵位或名號的賞賜行為。合起來意指每一戶人家都值得封賞。
- 引申含義: 形容社會安定繁榮,人民生活普遍富裕,道德高尚,家家戶戶都過上了豐衣足食、值得表彰的好日子。它強調的是社會整體的富足與和諧,而非個别家庭的突出。
二、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源自中國古代典籍,體現了儒家"仁政"、"大同"的社會理想。
- 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尚書》等典籍中關于上古治世的描述。
- 後世文獻如漢代王符的《潛夫論·班祿》中提到:"是以官長正而百姓化,邪心黜而奸匿絕,然後乃能協和氣而緻太平也。《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為國者,其務在富民爾。治國者,愛民如子,則民親其上如父母,雖比戶可封也。" 這裡明确将"富民"、"愛民"的仁政與"比戶可封"的盛世景象聯繫起來。
-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三》中也曾引用此語描述理想社會狀态。
三、 用法與示例
- 用法: 通常作謂語、定語,用于褒義語境,歌頌太平盛世或治理有方。
- 示例:
- 若能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則有望達到"比戶可封"的治世境界。
- 曆史上那些被稱頌的盛世,往往被描述為"比戶可封,路不拾遺"。
四、 近義與反義
- 近義成語:
- 家給人足: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安居樂業: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 路不拾遺: 社會風氣好,路上丢失的東西沒人撿為己有。
- 夜不閉戶: 夜間不用關門防盜,形容社會安定。
- 反義成語:
- 民不聊生: 百姓無法維持生計,形容人民生活極端困苦。
- 餓殍遍野: 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形容災荒嚴重或戰亂導緻的悲慘景象。
- 生靈塗炭: 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裡,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
五、 現代意義
在現代語境下,"比戶可封"常被用來形容社會高度發達、人民生活普遍富裕、社會公平和諧的理想狀态,是衡量國家治理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美好願景。
參考資料:
- 釋義核心參考自《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及《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對"比戶可封"條目的解釋。
- 典故出處參考《潛夫論·班祿》 (漢代王符著) 及《默觚》 (清代魏源著) 原文。
- 近反義詞對照參考《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比戶可封”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bǐ hù kě fēng,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指“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常用來形容社會風俗淳樸、道德高尚,人民生活和諧。該成語是“比屋可封”的變體,兩者含義相同。
2.出處與背景
成語最早見于嚴複的《原強》,文中提到:“夫古之所謂至治極盛者,曰‘家給人足’,曰‘比戶可封’,曰‘刑措不用’。”。嚴複借此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社會風貌或道德水平。
- 感情色彩:褒義,強調社會的美好狀态。
- 結構:主謂式成語,四字結構。
4.近義詞與示例
- 近義詞:比屋可封、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 示例:
“在理想社會中,百姓安居樂業,可謂‘比戶可封’。”。
5.擴展說明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對道德教化的重視,認為德行普及是治理國家的标志。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強調社會和諧與文明程度。
如需更完整的來源信息,可參考《原強》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愛爾蘭島八功德水白拉璧海鄙弱不察不古不今摻扶昌圖持籌握算笞鬭吹拉彈唱摧兀殂喪帆海諷德誦功風綴扶犂手匄貣工竣咕啜鶴雞畫梁雕棟黃芽鼎化枭為鸠弧辰撝抑混澒活捉憍暴佳色诘鞫進賢用能距戰科目資格客棧來訪朗韻老羞成怒廉憲凜如鑼鼓點兒驢臉瓜搭哤雜慢臉麻沙本磨磚作鏡貧竭铨席權與壬人世濟其美失閃袒肩缇缯外大父下關現存限米消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