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燒焚的意思、燒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燒焚的解釋

燒毀;燒掉。 三國 魏 曹植 《送應氏》詩之一:“ 洛陽 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唐 李白 《送張秀才谒高中丞》詩:“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唐 杜甫 《憶昔》詩之二:“ 洛陽 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燒焚(shāo fén)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由“燒”與“焚”兩個近義字組合而成,表示用火焚燒、燒毀的意思。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對其釋義、用法及來源進行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焚燒;燒毀

    指通過火焰使物體燃燒殆盡。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22頁)明确将“燒焚”釋為“焚燒”。該詞強調用火徹底毀滅物體,如草木、紙張、建築等。

    例:《後漢書·董卓傳》載“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于長安……燒焚宮廟”,描述大規模破壞場景。


二、單字字源解析

  1. 燒(shāo)

    • 《說文解字》釋為“爇也”,本義為點燃、燃燒。
    • 引申義包括加熱(如燒飯)、烤制(如燒陶)等。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卷十)。

  2. 焚(fén)

    • 甲骨文字形為“林”下加“火”,表示焚燒山林。
    • 《說文解字》釋為“燒田也”,原指焚林墾荒,後泛指焚燒。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2381頁)。


三、複合詞特征


四、古籍用例佐證

  1. 《左傳·襄公九年》

    “陳畚挶,具绠缶,備水器,量輕重,蓄水潦,積土塗,巡丈城,繕守備,表火道,使華臣具正徒,令隧正納郊保,奔火所……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

    注:雖未直用“燒焚”,但“焚”的用法與此義同源。

  2. 唐代杜甫《遣興》詩

    “城池燒焚盡,鼓角悲涼多。”

    注:直接描述戰亂中城池被焚毀的慘狀。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線上閱讀
  2.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館藏鍊接
  3.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4.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網絡擴展解釋

“燒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o fén,其基本含義是燒毀、焚燒,指用火徹底破壞或消滅某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用法

  1. 字面意義
    指通過燃燒使物體毀壞,常見于描述火災、戰争破壞等場景。例如:

    • 曹植《送應氏》:“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 杜甫《憶昔》:“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2. 引申意義
    可比喻破壞力極大 或情感、行為的激烈程度,如“玉石俱燒焚”(李白詩句),強調無差别的毀滅。


二、曆史與文學用例

該詞在古詩文中多用于渲染戰亂、災難後的荒涼景象:


三、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燒焚”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強調焚燒的徹底性。例如:“大火燒焚了整個村莊。”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來源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白木暴跌背利背巷哺養廠臣車塵馬足出其不備動問多少凡音複業改革者孤舟酣甜蒿徑互不侵犯條約獲齒胡蒜乎哉嬌啼借景徑便舉踵冷森森蓮花落茅椒明片縻絷目巧獰劣歐墨跑情況賠笑平心定氣譴罰愆忘齊打夥兒竊據要津惬心貴當傾角傾筐倒箧泣愬岐陽阙蝕區中緣日屈儒職殺并扇天蔔適曆守勢睡褲攤飯天廕挑揀托付誷冒無事吓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