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茅草做頂、椒泥塗壁的房屋。《新唐書·隱逸傳·武攸緒》:“盤桓 龍門 、 少室 間,冬蔽茅椒,夏居石室。”《資治通鑒·唐則天後萬歲通天元年》:“ 攸緒 遂優遊巖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如一山林之士。”
“茅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指用茅草做屋頂、椒泥(花椒果實搗碎後的泥狀物)塗抹牆壁的簡陋房屋。這種建築形式常見于古代隱士或貧寒之人的居所,如《新唐書·隱逸傳》記載武攸緒隱居時「冬蔽茅椒,夏居石室」。
語源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
常見誤讀辨析 需注意與網絡誤傳的「比喻不成熟狀态」之說(如)區分。該詞并無成語用法,所謂「不完美」的引申義缺乏文獻依據,可能是現代人對字面的附會解讀。
文化意象 在古代文學中常作為清貧生活的象征,與「茅茨土階」「蓬門荜戶」等詞語構成同類意象群,反映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和隱逸思想。
《茅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茅山的胡椒。茅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山嶽,在該山地區生産的胡椒叫做茅椒。
茅椒的部首是艹(草字頭部首),分别由茅(草字頭)、椒(木字旁、木字底)兩個部首構成。
茅的筆畫數為8,椒的筆畫數為11。
茅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藥材文獻,《本草綱目》等記載了茅椒的醫療用途。
在繁體中文中,茅椒的字形與簡體中文一緻,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篆書時期,茅椒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細微差别。
1. 他将茅椒加入到炖菜中,調味更加鮮美。
2. 這種茅椒的辣味非常獨特。
茅椒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以下詞語:
- 茅椒油
- 茅椒酒
- 茅椒粉
- 茅椒湯
- 茅椒香
等等。
近義詞:胡椒、辣椒、花椒
反義詞:非辣椒類調味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