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吓蠻書的意思、吓蠻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吓蠻書的解釋

(1).傳說 李白 曾為 唐玄宗 起草答 渤海國 可毒書,後世稱為“吓蠻書”。 元 王伯成 《貶夜郎》第一折:“那裡是樽前誤草吓蠻書,便是我醉中納了風魔狀。”《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蠻書》:“ 李白 左手将鬚一拂,右手舉起 中山 兔穎,向五花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吓蠻書。”

(2).泛指恐吓異族的文書。 清 黃遵憲 《流求歌》:“歸化雖編 歸漢裡 ,畏威終奉吓蠻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吓蠻書”是一個曆史典故與文學意象結合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典故起源
    傳說唐代詩人李白曾為唐玄宗起草回複渤海國(唐代東北部族政權)君主的國書,因其文辭威懾有力,被稱為「吓蠻書」。該典故最早見于元代王伯成雜劇《貶夜郎》,明代《警世通言》中《李谪仙醉草吓蠻書》一章進一步傳播了這一故事。

  2. 引申含義
    後世将「吓蠻書」泛指中原王朝威懾周邊民族的官方文書,強調以強勢姿态震懾異族,如清代黃遵憲《流求歌》中以“畏威終奉吓蠻書”形容對琉球的威懾。

二、語言與文獻依據

三、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代中國「以文懾邊」的外交策略,通過文辭彰顯國力與文明優越性。雖李白起草國書一事缺乏正史記載,但這一傳說在戲曲、小說中的流傳,使其成為文學創作中彰顯文人膽識與家國情懷的經典符號。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演繹細節,可參考《警世通言》相關章節或元代雜劇《貶夜郎》。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吓蠻書》的意思

《吓蠻書》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吓”和“蠻”。該詞組意為通過書籍、文獻等方式來恐吓或駭人的蠻族。它可以指代古代用來威脅邊境蠻族的宣傳手段,也可以指代現代小說、電影等題材或風格較為驚悚或令人膽戰心驚的作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吓”字的部首為口,總共有6畫;“蠻”字的部首為虍,總共有11畫。

詞語來源

“吓蠻書”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當時中國的邊境地區經常遭受來自蠻族的襲擾。為了震懾和恐吓這些蠻族,官員們創作了一些紀實文學,描述蠻族的殘暴和威脅。這些書籍被稱為“吓蠻書”。

繁體字

“吓蠻書”的繁體字為「嚇蠻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一些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對于“吓蠻書”這個詞,雖然字形基本保持一緻,但一些細節可能存在差異。

例句

1. 他們夜晚讀着《吓蠻書》,被書中的殘暴描寫吓得臉色發白。

2. 這部新電影果然是一本真正的《吓蠻書》,觀影過程中我一直感到緊張不安。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吓唬、蠻橫、書籍。

近義詞:驚悚書、恐怖小說。

反義詞:勵志書、感人故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