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蠻書的意思、吓蠻書的詳細解釋
吓蠻書的解釋
(1).傳說 李白 曾為 唐玄宗 起草答 渤海國 可毒書,後世稱為“吓蠻書”。 元 王伯成 《貶夜郎》第一折:“那裡是樽前誤草吓蠻書,便是我醉中納了風魔狀。”《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蠻書》:“ 李白 左手将鬚一拂,右手舉起 中山 兔穎,向五花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吓蠻書。”
(2).泛指恐吓異族的文書。 清 黃遵憲 《流求歌》:“歸化雖編 歸漢裡 ,畏威終奉吓蠻書。”
詞語分解
- 吓的解釋 吓 (嚇) à 使害怕:吓唬(“唬”讀輕聲)。挺吓人的。 吓 (嚇) è 義同(一),用于複合詞:恐吓。恫吓。 歎詞,表示不滿:吓,太欺負人了!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蠻書的解釋 給蠻方的戰書。 明 錢邦芑 《送侯若孩從軍》詩:“墨磨鐵盾飛新檄,箭射蠻書下故城。”
專業解析
"吓蠻書"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典故的特定詞組,其核心含義與唐代詩人李白的傳奇故事緊密相關。以下是基于典籍記載和詞典釋義的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釋
“吓蠻書”指傳說中唐代詩人李白為朝廷草拟的、用以威懾或震懾外邦(特指番邦、蠻族)的外交文書或國書。其核心含義在于:
- “吓”: 意為威懾、震懾、恐吓,旨在通過言辭或氣勢使對方感到畏懼。
- “蠻”: 古代中原王朝對周邊非華夏民族的泛稱,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指代文化、習俗不同的外邦或異族。
- “書”: 指文書、書信、國書。
因此,“吓蠻書”整體指一種以雄辯的文辭、強大的氣勢或隱含的威脅來威懾外族,使其臣服或不敢侵犯的官方文書。
二、 典故來源與背景
“吓蠻書”最著名的典故出自關于李白(701年-762年)的傳說,尤其在後世小說、戲曲(如《警世通言·李太白醉草吓蠻書》、明清相關劇本)中廣為流傳。其核心情節為:
- 外邦挑釁: 某番邦(常被附會為渤海國、吐蕃等)派遣使者遞交國書,滿紙皆是異域文字(或稱“鳥獸之迹”),滿朝文武無人能識,番使氣焰嚣張。
- 李白解圍: 此時,尚在翰林院供職的李白被召入宮。他精通番文,當衆流利誦讀番書,揭露其傲慢無禮、索要領土的狂妄要求。
- 醉草回書: 唐玄宗(或唐明皇)命李白起草回複的國書。李白要求楊貴妃捧硯、高力士脫靴,在醉意朦胧中揮毫潑墨,用番文寫就一篇氣勢磅礴、義正詞嚴的回信。
- 威懾效果: 番使讀到此回書(即“吓蠻書”)後,被其文采、氣勢及所展現的天朝威嚴所震懾,驚恐萬分,回國禀報後,番邦首領立刻上表請罪,歸順朝廷。
三、 用法與引申
- 曆史語境: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或指代上述李白故事中的特定文書。
- 引申意義: 有時也用于比喻以犀利、雄辯的文辭震懾對手或解決棘手外交難題的行為或文書。強調文字本身具有的強大威懾力和外交效果。
- 文學形象: 此典故極大地塑造了李白“天才不羁、傲視權貴、文采斐然、為國解憂”的浪漫主義詩人形象,展現了其在外交場合的智慧與膽識。
四、 文化意義
“吓蠻書”的故事雖帶有濃厚的文學演繹色彩(正史《新唐書·李白傳》僅記載其代草王言,未提“吓蠻”細節),但它深刻反映了:
- 古代中國對“文治”力量的推崇,認為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抵過千軍萬馬。
- 中華文化中“以文載道”、“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外交策略。
- 文人士大夫期望憑借才華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普遍情懷。
權威參考來源:
- 《新唐書·文藝傳中·李白傳》: 記載李白供奉翰林期間“代草王言”的史實基礎(中華書局點校本)。
-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 早期筆記中可能包含李白轶事的雛形(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唐才子傳》(元·辛文房): 對李白生平及才華的評述,相關傳說可能被采錄(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
- 《警世通言·第九卷 李谪仙醉草吓蠻書》(明·馮夢龍): 使“吓蠻書”典故家喻戶曉的最著名話本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校注本)。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吓蠻書”詞條有收錄和釋義,引述相關典故(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作為大型古漢語辭書,亦收錄并解釋該詞的曆史典故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
“吓蠻書”是一個曆史典故與文學意象結合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
典故起源
傳說唐代詩人李白曾為唐玄宗起草回複渤海國(唐代東北部族政權)君主的國書,因其文辭威懾有力,被稱為「吓蠻書」。該典故最早見于元代王伯成雜劇《貶夜郎》,明代《警世通言》中《李谪仙醉草吓蠻書》一章進一步傳播了這一故事。
-
引申含義
後世将「吓蠻書」泛指中原王朝威懾周邊民族的官方文書,強調以強勢姿态震懾異族,如清代黃遵憲《流求歌》中以“畏威終奉吓蠻書”形容對琉球的威懾。
二、語言與文獻依據
- 讀音:xià mán shū(“吓”取威懾義時讀xià)
- 詞源:結合唐代「蠻」指代邊疆少數民族的用法,體現古代華夷觀念。
三、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代中國「以文懾邊」的外交策略,通過文辭彰顯國力與文明優越性。雖李白起草國書一事缺乏正史記載,但這一傳說在戲曲、小說中的流傳,使其成為文學創作中彰顯文人膽識與家國情懷的經典符號。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演繹細節,可參考《警世通言》相關章節或元代雜劇《貶夜郎》。
别人正在浏覽...
奔駛逩逐布徧不定積分殘河草衣娼妓戴星彈正誕姿驔骖丁老丢眼色鬥鷄戲犢木子發羌浮湛港灣汩沉豪殖紅芳擐甲執兵鹄殼嘉遯假結漸寖艱巨性精悍短小驚痛渴馬課牙癞瘡論輯輪印羅紋硯峍崪滿意梅格男女老小陪席腔調切須騎鸾骖鳳情好蛩蛩钜虛人心惶惶攝領牲畜升子神景説理四逆索子桃實騰雲駕霧退率外境五苦鄉裡夫妻香脫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