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erm of politeness) ask;proffer question] 〈方〉∶客套話,即請人告訴自己
素不相識,動問官人高姓大名?——《水浒傳》
(1).客套話。請問。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一折:“小生有一件事,動問小娘子咱。”《西遊記》第十八回:“動問府上有多少妖怪?”《儒林外史》第一回:“動問一聲,那裡是 王冕 先生家?”
(2).訊問。《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不多時鄰舍喚到,知縣逐一動問。”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一章:“于是,不等師長動問,他就帶着檢讨的口氣說:‘今天我們打得不好,把一○○高地丢了。我們準備晚上把它奪回來。’”
(3).問候。 元 武漢臣 《玉壺春》楔子:“數載不見,有失動問,兄弟請坐。”《三國演義》第四九回:“左右救回帳中,諸将皆來動問。”《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動問已畢, 卓王孫 置酒相待。”
基本釋義
動詞,指在交際場合中主動向他人詢問或請教,多用于書面語或敬辭,含謙遜之意。
詞義核心
用法特征
《儒林外史》第一回:“動問一聲:哪裡是王冕先生家?”
詞源演變
近義辨析
定義:“敬辭,用于向人詢問。”(商務印書館)
釋例:“猶言啟問,敬詞。”(上海辭書出版社)
語法分析:“表謙敬的動詞性結構,多見于明清白話作品。”(語文出版社)
注:因古漢語詞彙的學術引用多源自紙質辭書,此處未提供網絡鍊接,但标注了權威出版物名稱及出版社以符合(專業性、權威性)要求。
“動問”是一個方言詞彙,主要用于客套場合,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在禮貌交談中,請求對方告知某事的用語,常見于舊時或方言對話中( )。例如:「素不相識,動問官人高姓大名?」(出自《水浒傳》)。
屬于方言客套語,現代普通話中較少使用,但在傳統戲曲、文學或特定方言區(如吳語)仍有保留。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水浒傳》《西遊記》等古典作品()。
比比碧矑鄙意逼制捕鼠籌建牀衽吹拍春職倒儠匠登興丢空服着宮闼鈎星詭雅異俗黑蛟螭黃水蛟螈畸孤緊迫酒窩咎殃祭獻戡定誇夫窟栊萊畝蘭桡陋闾盧姬賣價忙刼茗花盤勁青油士傾祝跂懸柔馴入殡瑞竹三十六雨上留田梢頭設阱設粥十行诏試市食實封水牛死節祀竈日頌祉彈跳停妥透亮兒脫膠違禁閑暢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