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哉的意思、乎哉的詳細解釋
乎哉的解釋
(1).語氣助詞。表感歎。《論語·憲問》:“子曰:‘ 賜 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後漢書·郭泰傳》:“ 林宗 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2).語氣助詞。表疑問。《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語氣助詞。表設問或反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後漢書·李法傳》:“鄙夫可與事君乎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 明 劉基 《書善最堂卷後》:“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學,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鄭蘇年師》:“果爾則編修亦褊人耳,所論撰又足據乎哉!”
(4).語氣助詞。表祈使。 唐 韓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詞語分解
- 乎的解釋 乎 ū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汝識之乎(嗎)? 文言歎詞: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呀)! 文言介詞,相當“于”(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在乎。無須乎。異乎尋常。 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巍巍乎。郁郁乎。 古同“呼”
- 哉的解釋 哉 ā 文言語氣助詞(.表疑問或反诘,相當于“嗎”,“呢”,如“何哉?”“有何難哉?”.表感歎,相當于“啊”,如“快哉!”)。 古同“才”,開始。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乎哉”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語氣助詞,由“乎”和“哉”兩個單字語氣詞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加強疑問、感歎或反問語氣。以下是綜合古籍用例和權威詞典的解釋:
一、核心含義與用法
-
表感歎
多用于對人事的贊歎或感慨,如《論語·憲問》中孔子評價子貢:“賜也賢乎哉!”(子貢真是賢德啊!)
-
表疑問
可表達單純疑問或反問,如《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像我這樣的人,能保護百姓嗎?)
-
表設問或反诘
常見于自問自答或強調觀點,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這樣做能行嗎?恐怕一定不行。)
二、語言特點
- 組合結構:“乎”側重疑問,“哉”側重感歎,疊加後兼具兩種語氣功能。常見于《論語》《孟子》等先秦典籍,現代漢語已不常用。
- 發音與書寫:拼音為hū zāi,繁體字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三、現代應用
主要用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模拟古典語境。例如仿古寫作時可用“豈有此理乎哉!”加強反問語氣。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現代口語混用。
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語法分析,可參考《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或訪問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乎哉
乎哉(hū zāi),古漢語詞彙,代表感歎的語氣。其拆分部首為亻(人)和口,共2個部首,具體的筆畫由于字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中的助詞“乎”和“哉”,合并後形成了“乎哉”的感歎語氣。在繁體字中,乎哉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不完全規範化,因此乎哉也有多種不同的古代寫法。有些寫作“呼哉”,有些寫作“訏訁”,有些還寫作“佹佷”。這些寫法主要體現了古代文人在書寫時的個人風格和偏好。
以下是一些常見使用乎哉的例句:
1. 人生如夢,乎哉!
2. 世事無常,變化莫測,乎哉!
3. 你我相見,真是意外之喜,乎哉!
與乎哉相關的組詞有:“之乎者也”(意指“為什麼”或“為何”)、“乎天乎地”(形容非常大而廣泛)、“乎乎乎”(形容語重心長)、“乎資治通鑒”(指一部經典的曆史著作)等等。
近義詞方面,乎哉的語氣可以用“嗨呀”、“哇”、“哎呀”等詞語來表示。
反義詞方面,乎哉的語氣相反的詞彙會有:“不得了”、“不行了”、“唉呀”等等。
乎哉這個詞在古代文學中經常用來表示人們對事物的驚訝、贊歎、惋惜、喜悅等情感。它的詞義豐富多樣,因此在語境中的使用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怎樣,乎哉都是一種真情實感的表達方式,能夠準确地傳遞說話者的情感和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