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事的意思、無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事的解釋

(1).沒有變故。多指沒有戰事、災異等。《禮記·王制》:“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 鄭玄 注:“事謂征伐。”《史記·平準書》:“ 漢 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邊境去矢石之憂,天下無事,百姓和樂。” 明 陳子龍 《議財用》:“若雲多事,則自古亦無無事之國也。”

(2).指無為。道家主張順乎自然,無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記·蘇秦列傳》:“竊為君計者,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問 《李道人崧陽歸隱圖》詩:“道人本無事,何苦塵中為?”

(3).無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史記·張儀列傳》:“ 陳軫 曰:‘公何好飲?’ 犀首 曰:‘無事也。’”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三:“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 宋 辛棄疾 《丑奴兒近·博山道中》詞:“隻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4).無須;沒有必要。《後漢書·臧洪傳》:“ 洪 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 明 劉基 《題枯木圖》詩:“白髮死枕席,無事傷其躬。” 清 納蘭性德 《夢江南》詞:“ 江 南好,何處異京華?香散翠簾多在水,緑殘紅葉勝於花,無事避風沙。”

(5).無端;沒有緣故。《北齊書·神武帝紀下》:“今若無事背王,規相攻讨,則使身及子孫,還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楊柳歌》:“定是 懷王 作計悮,無事翻覆用 張儀 。” 宋 範成大 《江安道中》詩:“威名功業吾何有?無事飄飄犯百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事”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礎語義 指“沒有具體事務或變故”的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沒有事情;清閑無事”,例如《史記·李斯列傳》載“君臣無事”,即形容朝政平穩無紛擾。

二、引申語義

  1. 平安狀态

    《漢語大詞典》釋為“沒有災禍”,如《漢書·陸賈傳》中“天下無事”指社會安定,未起戰亂。

  2. 行為指涉

    在古漢語中可表“無需作為”,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的“無為”與“無事”存在哲學互通。

三、文化語義 道家典籍《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提出“取天下常以無事”,此處“無事”指順應自然規律,避免人為幹預的政治哲學理念,該釋義被《中國哲學大辭典》列為重要哲學範疇。

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常見于“無事生非”“平安無事”等四字格,亦保留古語用法如“閑居無事”。教育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将其列為丙級常用詞。

網絡擴展解釋

“無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變化,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1. 沒有變故
    多指社會或環境處于和平、穩定狀态,無戰亂、災異等。

    • 例:《禮記·王制》提到“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強調國家安定時的禮儀。
    • 例:《史記·平準書》載“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描述西漢初期的太平景象。
  2. 無為(道家思想)
    道家主張順應自然,不強行幹預,即“無為而治”。

    • 例:《老子》言“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強調自然治理的重要性。
  3. 無所事事
    指空閑、沒有具體事務的狀态,可含貶義。

    • 例:《孟子·滕文公下》批評“士無事而食,不可也”,指出不勞而食的問題。
  4. 無須/沒有必要
    表示某種行為或情況不需要發生。

    • 例:《後漢書·臧洪傳》中“洪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此處“無事”意為“不必”。
  5. 無端/沒有緣故
    指事情發生缺乏明确理由。

    • 例:日常表達“無故生事”中的“無事”即強調無端引發矛盾。

其他擴展
在法語中,“無事”可譯為“n'avoir rien à faire”,如“太平無事”對應“laissera tranquille”(平靜無事)。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和現代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史記》等權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薆薱安圭拉島鏖戰頒贈本家奔沮辨别力鷩鳥博實翅膀出動從而淡蕩丹窦道惱墊昏碫磨齋獨固獨具一格封縢忿懥福廕姑嫂滑溜蕉葉白京控精麗靜守晉谒急起直追積日累月集體所有制克忠空乏揆畫漏卮麥飯石賣家沒心腸妙偈宓琴覓帖兒蘖芽癖好評铨期刊欽隆卭竹人心喪盡閏徵三合會三折股為良醫蒜鉢子肅反違道衛星通信地球站違章五國城侮手侮腳下鍬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