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損。 明 馬愈 《馬氏日抄·狄梁公碑》:“有宮告院吏出職為尉,視碑字多闕蝕,以為無用,且厭人之求,呼隸史 曹彥 與謀,将沉之宅後廢沼内。”
“阙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ē shí,其核心含義為缺損,多指物體或文字因時間、環境等因素造成的殘缺或消耗。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由“阙”(缺少、不足)和“蝕”(損耗、消減)組合而成,強調因缺失或損耗導緻的不完整狀态。例如描述碑文、器物等因年代久遠而字迹模糊或結構損壞。
引證與使用場景
明代馬愈在《馬氏日抄·狄梁公碑》中記載:“視碑字多闕蝕,以為無用”,此處指碑文因風化或人為破壞導緻文字缺損。該詞多用于古籍、文物描述或文學作品中,強調事物因時間流逝或外部因素造成的損耗。
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馬氏日抄》等文獻來源。
阙蝕這個詞是指事物的減損或衰退,也可以指缺乏或喪失。該詞的拆分部首為門和虍,總筆畫數為14畫。
“阙”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古時候的“阙”字是由兩個“門”字相重疊而成,表示兩道城門合在一起,用以防止入侵敵人的意思。而“蝕”則表示損失或減少。因此,“阙蝕”合在一起即表示損失或減退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阙”的寫法為“闕”,“蝕”的寫法保持不變。“闕”字的意義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阙”字的寫法為兩個“門”字分開排列,類似于“⻏⻏”或“門門”的形狀,而“蝕”則保持不變。這種寫法在《說文解字》等古代字書中有所記載。
以下是一些關于“阙蝕”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阙蝕”相關的詞語:
組詞:缺失、喪失、遞減
近義詞:減退、衰退、削弱
反義詞:增長、擴大、強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