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毁;烧掉。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 洛阳 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唐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 洛阳 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烧焚(shāo fén)是一个汉语复合动词,由“烧”与“焚”两个近义字组合而成,表示用火焚烧、烧毁的意思。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对其释义、用法及来源进行详细解析:
指通过火焰使物体燃烧殆尽。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22页)明确将“烧焚”释为“焚烧”。该词强调用火彻底毁灭物体,如草木、纸张、建筑等。
例:《后汉书·董卓传》载“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烧焚宫庙”,描述大规模破坏场景。
烧(shāo)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卷十)。
焚(fén)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2381页)。
近义叠加强化语义
“烧”与“焚”均含“用火毁物”义,组合后语义强化,突出彻底毁灭性。
来源:《现代汉语复合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指出此类结构属同义并列复合词。
书面化与历史语境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或历史叙述,如“战火烧焚”“典籍遭烧焚”,日常口语更常用“烧掉”“烧光”。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第1154页)。
《左传·襄公九年》
“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量轻重,蓄水潦,积土涂,巡丈城,缮守备,表火道,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
注:虽未直用“烧焚”,但“焚”的用法与此义同源。
唐代杜甫《遣兴》诗
“城池烧焚尽,鼓角悲凉多。”
注:直接描述战乱中城池被焚毁的惨状。
“烧焚”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āo fén,其基本含义是烧毁、焚烧,指用火彻底破坏或消灭某物。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
指通过燃烧使物体毁坏,常见于描述火灾、战争破坏等场景。例如:
引申意义
可比喻破坏力极大 或情感、行为的激烈程度,如“玉石俱烧焚”(李白诗句),强调无差别的毁灭。
该词在古诗文中多用于渲染战乱、灾难后的荒凉景象:
现代语境中,“烧焚”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描述,强调焚烧的彻底性。例如:“大火烧焚了整个村庄。”
来源参考:
八彩百两金包银播种机彩错操介畅教常卖超羣拔类璀粲达典单口相声得其所哉钓丝动武逗彻渎汙耳鬓厮磨发堵放泼肺腑风兵草甲福倚祸伏干能感情用事高壁鼛鼛鞲緤光前启后光素故步自封归道山货币地租简当竞谨绩学之士空话连篇烂银盘乐群露会僇谴马糊买舟南皮泼黛擒获容齿伤废守列水浸老鼠顺刀説长道短堂赠图惟委形委札温情脉脉物以羣分效报斜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