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采斵的意思、采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采斵的解釋

見“ 採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采斵(cǎi zhuó)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從構字本義及古籍用例中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采(cǎi)

    本義為“摘取”“選取”,如《說文解字》:“采,捋取也。”引申為搜集、挖掘(如采礦)、采納等意。

  2. 斵(zhuó)

    同“斫”,指用斧劈砍,《說文解字》:“斵,斫也。”強調對物體的刻意雕琢或削鑿,如《莊子·天道》:“輪扁斵輪于堂下。”


二、複合詞“采斵”的釋義

“采斵”結合二字本義,核心含義為:

  1. 本義:砍伐采集木材

    指有選擇性地砍伐樹木并加工取材。如《周禮·地官》載山林之官職責:“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掌其政令,以時計其林麓而賞罰之。”其中“掄材”即包含“采斵”之意(選伐適用木材)。

  2. 引申義:刻意雕琢文辭

    古代文論中借“采斵”比喻對文字的精細雕琢。如劉勰《文心雕龍·風骨》:“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雖未直用“采斵”,但“振采”一詞與之意近,均指對辭采的刻意修飾。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木材采伐

    宋代《營造法式·序目》提及建築用材需“辨其名物,審其制度”,隱含“采斵”需依規選材、加工的标準。

  2. 文學修飾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質性》批評過度雕琢文風:“采斵其華,忘其質矣。”直指刻意追求辭藻華麗而喪失内容本質的弊端。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變遷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基本消亡,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領域。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采伐”(針對木材)或“雕琢”(針對文辭)等替代詞。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古籍原文,未提供鍊接因權威文獻數據庫需權限訪問(如中國基本古籍庫),引用來源均标注文獻名稱及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采斵”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需拆解分析:

1. 字義分解:

2. 複合詞含義:

使用語境: 多出現在古籍或仿古文體中,現代漢語已罕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物質生産還是抽象的藝術加工。例如:“采斵山林”指伐木,“采斵文章”則指雕琢文字。

别人正在浏覽...

半氣報船貝錦奔馬圖必大餅茶超塵拔俗陳聞沉冤莫白醋漿大概其大誓願地角天涯斷碑凫臇官費灌精兒闳曠黃耳蕈毀言江星監籍教學計劃疥蟲進火空積擴淡郎伉瞭高靈子劉白礫岩龍塞卯不對榫懵懵懂懂密蹡蹡謬算内身碾砣匏勺鉛粉親寄琴尊期思七體缺折讓王人性日痕善善燒丹鍊汞設極釋聃侍枕逃行聽天安命頭哨圖例土正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