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行的意思、逃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行的解釋

猶逃走。 漢 賈誼 《新書·先醒》:“﹝ 虢君 ﹞遂徒行而於山中居,飢倦,枕禦膝而卧,禦以塊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餓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行

“逃行”為漢語複合詞,由“逃”與“行”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逃避履行應盡的職責或義務,常見于法律、道德或契約語境。以下從語義源流、權威釋義及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源流與字義分解

  1. 本義為“逃亡、躲避”,《說文解字》釋:“逃,亡也。從辵,兆聲。”引申為逃避責任、規避約束的行為,如《左傳·僖公十五年》載“逃歸其國”,即躲避責任而離去。

  2. 甲骨文象形道路,本義為“行走”,後衍生出“履行、施行”之意,如《論語·述而》言“躬行君子”,強調實踐行為。

    合成義:“逃行”即通過躲避、缺席等方式拒絕履行既定責任或義務。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逃避應做的事務;規避職責。”例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部》載:“倘有逃行差役者,嚴懲不貸。”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第10卷第287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躲避執行任務或逃避責任。”強調行為的主觀規避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75頁。


三、典籍與曆史用例

  1. 古代法律文書

    《唐律疏議·戶婚律》載:“諸脫戶者,家長徒三年……即逃避賦役者,加二等。”其中“逃避賦役”即“逃行”在律法中的體現,指向規避國家義務。

    來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中華書局,1983年點校本。

  2. 宋代奏議

    蘇轼《論積欠六事狀》提及:“民戶多逃行徭役,緻田疇荒廢。”反映民衆逃避勞役的社會現象。

    來源:《蘇轼文集》卷三十六,中華書局,1986年版。


四、現代語境延伸

當代法律術語中,“逃行”常見于描述逃避合同義務、拒付債務或規避法律責任的行為。例如《民法典》第577條界定“不履行合同義務”包含“明确拒絕履行”與“以行為逃避履行”,後者即屬“逃行”範疇。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年頒布,第七章違約責任。


“逃行”作為古漢語延續至今的複合詞,始終指向主動逃避責任或義務的行為,其釋義在曆代文獻與法律文本中高度一緻,兼具語言穩定性與社會規範性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逃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逃走”,通常指因逃避不利環境或危險而離開。以下是詳細解釋和相關信息:

  1. 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賈誼的《新書·先醒》,原文描述虢君的隨從在困境中“逃行而去”,最終導緻君主餓死的情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文言表達。

  2. 語境與用法

    • 古文示例:“禦以塊自易,逃行而去”(《新書·先醒》),指侍從用土塊替換自己後逃走。
    • 可引申為躲避災禍或責任的隱秘逃離,如“卡達爾今日在劫難逃,行将大歸”(的造句)。
  3. 相關拓展

    • 《董逃行》:漢代樂府詩題,詩中“逃行”可能暗喻對現實苦難的逃避,但作為詩題更多是固定名稱,需結合具體内容理解。
    • 注音與字形:拼音為“táo xíng”,繁體寫作“逃行”,無特殊異體字。
  4.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口語和書面語中已罕見,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日常交流建議使用“逃跑”“逃離”等更通用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文用例,可參考《新書·先醒》原文或漢代樂府詩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挺立标準時觇标欃雲塍區創業維艱出腹撮把戲谠議丁折東絹敦碩惡逆防弭俛首帖耳負衆咕呶哈哧活眼腳湯角吻儌遮記詞積食舊夢劇渴濫充老耋老家劉項吏習馬後礮梅須鳴盜末厥摩翫牧豬奴戲弄舌骞蕩鉛汞岐徑清徵饪熟惹起閏朝生口素心傥然淘古井甜不絲天緒體望通行馬牌挽救午講五絕相望鹹與維新小懲大誡曉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