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性的意思、人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性的解釋

(1) [humanity]∶指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normal human feeling nature]∶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不通人性

詳細解釋

(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宋 歐陽修 《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性因物而遷,不學則捨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魯迅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

(2).猶人情。指禮節應酬等習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跋祿迦國》:“土宜氣序,人性風俗,文字法則,同 屈支國 。”

(3).猶人情。恩惠;情誼。《西遊記》第十四回:“ 行者 笑道:‘那是 唐僧 不識人性。有幾個 * 剪徑,是我将他打死, 唐僧 就緒緒叨叨,説了我若幹的不是。’”

(4).猶人情。人們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 蕭紅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親常常為着貪婪而失掉了人性。” 楊朔 《印度情思》:“ 赭堡 還有象,更通人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人性的漢語詞典釋義

人性(rén xìng)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

  1. 人的本性

    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屬性,包含自然屬性(如生理需求)與社會屬性(如道德情感)。《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強調人類區别于動物的特質。

  2.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傳統語境中,人性常與“性善論”(孟子)或“性惡論”(荀子)關聯,指向人内在的道德潛能。《辭海》釋為“人之禀性”,需通過修養實現道德完善。


詞源與語義演變


跨學科視角的權威補充

  1. 哲學維度

    西方哲學中,亞裡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提出“人是理性動物”,與中國“仁”的概念形成對話。

  2. 社會科學研究

    哈佛大學道德認知實驗表明,共情能力是人性普遍成分之一(來源:Science期刊,2012年研究)。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六版彩圖本).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3.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綱》.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
  4. 亞裡士多德著, 廖申白譯注. 《尼各馬可倫理學》. 商務印書館, 2003.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文獻,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人性”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人性指人類共同具有的本質屬性和心理特征,既包含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涵蓋社會文化塑造的品性。狹義上指區别于動物的理性、道德等特質;廣義上則包括人類與動物共有的心理屬性(如生存本能)。

二、核心特征

  1. 雙重屬性

    • 自然屬性:如生存本能(饑餓時覓食)、自我保護(危險時逃避)
    • 社會屬性:包括同情心(幫助受困者)、道德觀念(誠實守信)、社交需求(建立人際關系)
  2. 矛盾複雜性
    表現為善惡交織:既有善良與寬容,也存在自私與嫉妒。例如長期施恩反遭怨恨,或對他人成功産生妒忌。

  3. 動态發展性
    受社會制度、曆史背景及教育環境影響,如階級社會中人性可能體現階級性,後天環境會強化或改變先天傾向。

三、典型表現

四、學派觀點

可通過等來源獲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鏊研别變鼈魚弊漏冰霜陳伏逞願炊沙成飯打樣逢比泔水告匮根雕公娼宮車晩出灌夫罵座含鳥寒暑表槐蕊圜壇混羼谏珂節子鲸溪進種善羣聚落儁令開坊課表羸困涼軒燎告露相盧跗路箭買爵莽然馬神蒙被面審鬧累贅匿諱女人篇詠破閑青冰戎夷軟線弱房三蟲鐵軌蛈蝪秃裡芚愚外神誣詞無後鄉權鹹肉鞋弓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