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官名。五官之一。《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 杜預 注:“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史記·龜策列傳》:“甲子重光,得我者匹夫為人君,有土正,諸侯得我為帝王。”
“土正”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官職和引申義兩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古代官職
“土正”是周代設立的五行官之一,掌管土地、農業等事務。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五行官分别為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其中“土正曰後土”,後土被尊為土地之神。
神話形象
在神話傳說中,“土正”被視為掌管土地的神靈,與句芒(木正)、祝融(火正)等并列,象征自然力量的秩序。
文獻記載
《左傳》明确提到五行官體系,杜預注“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強調土地滋養萬物的核心地位。《史記·龜策列傳》也提及“有土正”象征統治權與土地的關聯。
職能演變
土正不僅是官職,後世逐漸演化為土地神的代稱,融入民間信仰,成為祭祀對象。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土正”可形容人或事物“樸實、純正”,但此用法較少見,且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土正”的核心含義為古代官職及土地神,需結合《左傳》《史記》等典籍理解;引申的形容詞用法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參考曆史文獻釋義。
土正(zhèng)是一個漢語詞語,含義為“土地肥沃、土質良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土地被視為生命之源和財富的象征,因此土正常常用來形容土地富饒繁盛。
土正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土”字,右邊是“正”字。其中,“土”字是四筆字,而“正”字是五筆字。
土正一詞源自于《左傳·宣公十年》:“土正物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土地肥沃使萬物繁衍生長”,後來演變成土正的詞語。在繁體字中,土正的寫法為「土正」。
在古代漢字中,土正的寫法略有不同。土字在篆書中的寫法為象征地面的平面形狀;而正字在篆書中的寫法中,上方有一條橫線表示直立不傾斜,下方有兩點象征土地。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寫法發生了變化,最終形成了現代土正的寫法。
1. 這塊土地非常土正,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
2. ***************山河土正,文化源遠流長。
3. 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這片荒地變得繁華富饒,變得土正了。
土正組詞的一些例子有:土地、正直、正面、正能量、正氣、土壤等。
土正的近義詞有:富饒、肥沃、豐盛。反義詞則是:貧瘠、荒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