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餅茶的意思、餅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餅茶的解釋

茶餅。 宋 蔡襄 《茶錄·色》:“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五:“自來進禦惟 建州 餅茶,而 浙 茶未嘗修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餅茶是茶葉的一種傳統形态,主要指将茶葉蒸壓後制成的圓餅形茶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餅茶即茶餅,屬于蒸壓黑茶的一種,因其外形扁平如圓餅而得名。通常直徑約11.6厘米,單塊重量約125克,4塊為一筒,主産于雲南下關茶廠。宋代文獻已記載其制作,如蔡襄《茶錄》提到“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唐代陸羽《茶經》記載了“荊巴間采茶作餅”的工藝。
  2. 發展:唐代盛行蒸青餅茶,宋代發展為龍鳳團茶等貢品;明代因朱元璋廢除團茶,散茶逐漸取代餅茶。
  3. 複興: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雲南恢複生産餅茶,并成為黑茶代表品類之一。

三、制作工藝

  1. 傳統方法:需經采茶、蒸制、搗碎、壓模、烘幹等步驟,唐代使用“規承”模具定型。
  2. 現代工藝: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蒸壓後制成緊實茶餅,便于長期保存和運輸。

四、産地與用途

五、文化意義

餅茶不僅是茶葉形态的創新,更承載了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發展脈絡。例如,宋代文人常以“分茶”“鬥茶”品評餅茶品質,而現代普洱茶餅則成為收藏與品飲的熱門選擇。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具體制作流程,可參考《茶經》等古籍或雲南地方茶文化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餅茶

餅茶是一種特殊的茶葉制作方式,将新鮮采摘的茶葉經過揉撚碾壓而成的餅狀茶葉,被稱為餅茶。

拆分部首和筆畫

餅茶的部首是饣(食的左邊部分),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

餅茶這個詞來源于茶葉的形狀。制作餅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唐代。當時,為了方便茶葉的貯存和運輸,人們将茶葉壓成了餅狀,這樣不僅易于攜帶,還能延長茶葉的保存期。

繁體

餅茶(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餅茶”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

1. 他喜歡用餅茶泡茶,喝起來香氣撲鼻。

2. 這塊餅茶保存得很好,已有十年之久。

3. 明末清初,餅茶在交通不便的西南地區非常流行。

組詞

茶葉、茶具、茶山、茶藝、茶館、茶文化、茶道

近義詞

茶餅、茶塊

反義詞

散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