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毀言的意思、毀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毀言的解釋

诽謗之言。《韓非子·奸劫弑臣》:“羣臣之毀言,非特一妾之口也。” 明 王世貞 《綱鑒會纂》卷六:“ 齊威王 召 即墨夫人 語之曰:‘自子之居 即墨 也,毀言日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毀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诽謗、诋毀他人的言論,即通過不實或惡意的言辭損害他人名譽。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诽謗性言論

    指故意散布的、貶低他人人格或聲譽的言論。《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釋為“诽謗之言”,強調其主觀惡意性。

    例證:

    《史記·商君列傳》載:“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其中“毀言”即暗指反對者對新法的诋毀。

  2. 字源解析

    • 毀:甲骨文象“手持器械破壞器物”,引申為“破壞聲譽”;
    • 言:指言論、話語。二字組合凸顯“以言語實施破壞”的行為本質。

二、語義辨析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經史典籍

    《禮記·曲禮上》警示:“不苟訾,不苟笑”,鄭玄注“訾”即“毀言”,強調君子需慎言避毀。

  2. 古代律法

    唐代《唐律疏議》将“毀言”列為“十惡”之“不義”罪,規定“詈(辱罵)祖父母者絞”,體現對毀言的法律制裁。


主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2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4

網絡擴展解釋

“毀言”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通過散布诽謗性言論損害他人名譽或信譽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毀言”由“毀”(破壞)和“言”(言語)組成,字面意為“破壞性言論”,實際指通過不實謠言、惡意诽謗損害他人聲譽。

二、使用場景

  1. 警示作用:常用于提醒人們勿輕信或傳播謠言,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2. 曆史典故:如《韓非子》記載群臣用毀言攻擊他人,明代齊威王也提到“毀言日至”的案例。

三、反義詞與延伸

四、現代啟示

在信息傳播迅速的今天,“毀言”現象更需警惕。需以事實為依據,避免因不實言論引發社會矛盾或侵犯他人權益。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韓非子·奸劫弑臣》及明代王世貞《綱鑒會纂》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奔迸筆氣層遞唱叫揚疾纏頭赀瞠瞠吹帽蠢話哒哒大竈登豆豐嫮鳳吟關天瓜剖碁布盍徹鴻模麾葆灰冷誨正交喪金口就法積雪草舉假距衰闚欲兩甄離沮令顯露地白牛羅午幔城盲陋難心丸獰飈偏執平頭貧困清聒入貨如虎添翼儒宗三大政策三晉傷痛山壑舍禁書卷氣梳空疏澁推尊望風捕影碗脫汙罇抔飲纖繳閑書險峙綫绉霄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