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bitrary] 憑自己的意志擅自行事
大臣不得擅斷。——《韓非子·和氏》
擅斷專行
獨斷。《韓非子·和氏》:“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淮南子·主術訓》:“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後漢書·袁紹傳上》:“及臻 呂後 , 祿産 專政,擅斷萬機。”
"擅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指獨斷專行、不遵循既定規則或法律,僅憑個人意志行事。該詞常見于法律、政治語境,強調對權力濫用的批評。
二、詞源與文獻依據 最早出自《韓非子·和氏》:"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指君主運用權術可防止大臣獨攬大權。其他典籍如《淮南子·主術訓》也提到"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說明古代對君主權力同樣存在約束觀念。
三、現代應用場景
四、語言特征
五、使用注意事項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日常口語中常用"獨斷專行"替代。在法律專業文獻中出現時,常與"罪刑法定原則"形成對比。
擅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包括“手”和“斷”兩個部首。其中,“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事物,而“斷”則表示斷絕、中斷的意思。根據筆畫數,擅斷共有11個筆畫。
擅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這個詞語出現。它的繁體字寫法為「擅斷」,斷是斷字的古體。
在古代漢字中,擅斷的寫法也有稍許差異,通常是将“手”和“斷”兩個字按照不同的排列順序組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使用擅斷的例句:
與擅斷相關的組詞包括“擅自”、“擅權”等。近義詞可以有“專斷”、“獨斷”等。而與擅斷相反的詞有“謙虛”、“順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