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簿冊。《梁書·武帝紀下》:“田者荒廢、水旱不作、無當時文列,應追稅者,并作田不登公格者,并停。”
“公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公格指“官府簿冊”,主要用于登記土地、賦稅等官方事務。例如《梁書·武帝紀下》記載:“田者荒廢、水旱不作、無當時文列,應追稅者,并作田不登公格者,并停”()。
部分網頁提到“公格”在詩詞中的引用,如元代揭傒斯詩句“趙公溫溫蔡中郎,虞公格格由鐘梁”(),但此處的“格格”可能與“公格”無直接關聯,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公格”是古代官府用于登記土地賦稅的簿冊,屬于曆史詞彙,現代使用極少。
公格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公(gōng)和格(gé)。
公的部首是八,它有四畫。
格的部首是木,它有十畫。
公格這個詞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成語,意為符合公共道德标準。在繁體字中,公格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公格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公字的寫法中,八的上方有一個橫折,表示手臂的伸展;而格字的寫法中,木的右上角會多出一筆,使其看起來更加方正。
1. 我們應該遵守公格的行為準則,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2. 這個人為人處世一直很有公格,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公正、格言、公益、規格、高格
正直、道德、光明磊落
不公、不正、惡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