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壞,斷絕。《莊子·胠箧》:“毀絶鉤繩而棄規矩,攦 工倕 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毀絕"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毀"和"絕"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側重于徹底毀滅、完全滅絕。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用法分析:
《漢語大詞典》釋義:
毀絕:毀滅斷絕;徹底毀滅。
- 引證示例: 《漢書·武帝紀》:"朕聞昔在唐虞,畫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鳳在郊薮,河洛出圖書。嗚呼,何施而臻此與!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淵水,未知所濟。猗與偉與!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其中雖未直接出現"毀絕",但語境體現了對破壞自然秩序的反襯,後世注疏常以"毀絕"形容徹底的破壞。)
-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用例: "戰火毀絕了千年古城,文明遺迹蕩然無存。"(強調徹底毀滅)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
毀絕:徹底毀滅;滅絕。
- 示例: "過度砍伐導緻森林毀絕,生态失衡。"(突出自然資源的完全消失)
-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物種毀絕"(強調永久消失) vs "建築毀滅"(可能重建)。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後世評述秦"焚書"為"毀絕先王典籍")
- 解析:此處"毀絕"指系統性、強制性的文化清除,體現官方意志下的徹底破壞。
-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論衡·佚文篇》:
"秦始皇……燔燒詩書,坑殺儒士,……殄滅先王典籍,法令滋彰。"(王充以"殄滅"近義表述"毀絕")
- 來源:《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濕地開發若不加以節制,将導緻生物栖息地毀絕。"(《中國環境報》)
"傳統技藝面臨毀絕風險,亟需數字化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解讀)
"戰争對文化遺産的毀絕是人類共同損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
主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59.
[^]: 黃晖. 《論衡校釋》. 中華書局, 1990.
“毀絕”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毀絕”是一個具有哲學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毀壞并斷絕”,既有具體的物理破壞,也包含抽象的理念否定。若需進一步了解《莊子》原文的完整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注釋版本。
辨若懸河逼逐補瀉材劇志大唱呼蟬攫逞祥脆骨錯動待替牴觕段家橋二婚親反常行為飛鄰風塵浮腐父艱副食店诟叱鈎撘鬼促促鼓率寒氷嚎天喊地鶴子宦裔劍玺寄籍經編浄話近乎酒醒掘尾刊授教育誇謾括镞蘭閨蝼蛄論德履任敏口慕賢牆上泥皮青鋒秋婦凄咽日久月深贍洽韶齡深情厚誼食椹首身分離耍牌子隨着讨沒臉面鐵牢問塗霧委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