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effective law or rule]∶徒有空名而不生效的法規
(2) [an article of empty matter]∶說空話的文章;沒有實用價值的文章
(1).空洞浮泛的文辭。《史記·日者列傳》:“初試官時,倍力為巧詐,飾虛功執空文以誷主上。”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 唐 白居易 《讀張籍<古樂府>》詩:“《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
(2).謂不能用于當世的文章。《史記·太史公自序》:“ 孔子 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 清 劉大櫆 《送胡先生序》:“餘不自揆,閉戶為空文,思以垂之於後。”
(3).有名無實的法律規章。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乃知青苗不許抑配之説,亦是空文。” 章炳麟 《訄書·商鞅》:“繇 湯 之法,終於盜賊滿山,直指四出,上下相蒙,以空文為治,何其與 鞅 反也?”
“空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空文”指兩種主要類型的内容:
“空文”既可用于批判脫離實際的文章,也可形容法規政策的無效性,其核心在于強調“名實不符”。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尤其在分析曆史文獻或社會政策時,常隱含對形式主義的批判。
《空文》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代空白的文字、沒有實質内容的文章,或者沒有明确表達出意思的文案。
《空文》的拆分部首為「纟」和「文」。其中「纟」是由「纟」組成,「文」是由「文」組成。
《空文》的筆畫總數為6畫。
《空文》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由于古代文人在寫作時,遇到難以表達或不願表露的情緒時,會使用一些含糊不清、意義模糊的文字來代替實際内容。
在繁體字中,「空文」可寫作「空文」或「空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空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可能的寫法是「空文」,另一種可能的寫法是「空文」。
1. 這篇文章雖然字迹工整,但卻是一篇毫無實質内容的空文。
2. 他的回答總是空洞無物,簡直就是一篇空文。
空文書、空文檔、空文雜談、空文本、空文化。
近義詞:虛文、無實文、無意文。
反義詞:實文、有意文、詳實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