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力的意思、杀力的详细解释
杀力的解释
消耗力量。《商君书·一言》:“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摶力,能杀力……其摶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商君书·说民》:“力多而不用则志穷,志穷则有私,有私则有弱。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
词语分解
- 杀的解释 杀 (殺) ā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 战斗,搏斗:杀出重围。 消减:杀风景。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 收束:杀价。杀尾。 勒紧,扣紧:杀车。 用在动词
- 力的解释 力 ì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力气。力量。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力。生产力。控制力。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力学。作用力。保守力。 用极大的力量: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姓。
专业解析
“杀力”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汉语词汇,主要在两个领域有明确解释:
一、消耗人力物力(军事、政治领域)
- 释义: 指过度使用或消耗国家或群体的力量、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国力削弱或民生凋敝。
- 出处与用法: 此义项最经典的出处是先秦法家著作《商君书》。在《商君书·说民》篇中明确提出:“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 这里“生力”指积聚国力,“杀力”则指消耗国力。法家认为,国家必须善于“杀力”(例如通过战争或劳役消耗过剩人口和资源),但更要懂得“抟力”(集中力量)和“攻力”(利用力量去进攻),否则一味消耗而不创造或扩张,国家就会衰弱。此用法后世也用于描述过度征伐、劳役导致国力衰竭的情形。
- 例句: “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疲敝,实乃杀力过甚之举。” (参考自法家思想研究及历史文献分析,如《商君书译注》等著作)。
-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杀力”的释义之一。
- 《商君书·说民》原文及其历代注疏(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系列)。
二、减弱效力(医药、化学领域)
- 释义: 指通过某种方法(如配伍、炮制、稀释等)降低药物、毒物或其他物质的效力、烈性或毒性。
- 出处与用法: 此义项常见于中医药学、方剂学及炼丹术文献。中药配伍讲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其中“相杀”即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体现了“杀力”的含义。炮制药材(如蒸、煮、炒、炙)也常以达到“杀力”(减毒、缓和药性)为目的。
- 例句: “附子生用毒性大,需经炮制以杀其力,方可用于临床。” (参考自中医药典籍如《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及现代中药学教材)。
- 来源参考:
- 《中医大辞典》(李经纬等主编)中关于中药“相杀”配伍关系的解释。
- 传统中药炮制学理论,如《本草纲目》中关于药物炮制减毒(杀毒力、杀药力)的记载。
“杀力”一词的核心在于“削减、消耗、减弱力量或效力”。其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在治国用兵层面,指消耗国力民力;在医药化学层面,指降低药物或物质的烈性或毒性。这两个义项均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并在相关领域沿用至今。
网络扩展解释
“杀力”是一个源自《商君书》的法家治国理念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消耗力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基本释义
指通过消耗国力或民力来实现政治目的,常与“摶力”(聚集力量)形成治国策略的对立统一。
文献出处
《商君书·一言》提出:“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摶力,能杀力……其摶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这里强调国家需在积蓄力量与消耗力量间平衡,通过战争或劳役消耗过剩民力,防止民众因安逸滋生私欲。
策略逻辑
- 富国阶段:聚集资源(摶力)
- 强国阶段:消耗资源(杀力),如对外战争、大型工程,既转移内部矛盾又提升凝聚力
- 《商君书·说民》进一步指出:“力多而不用则志穷,有私则有弱”,说明过度积蓄不消耗会导致国家衰弱。
现代启示
这一概念体现了法家通过动态平衡维持统治稳定的思想,与现代管理学中“资源再分配”“危机转化”等理论有相通之处。需注意不同网页对原文引用存在异体字差异(如“摶力”与“抟力”),属古籍版本差异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
碧伞碧沙播奔不知所言出浅入深粹愿磋议当门犬胆烈殿岩奠楹幡节氛祥抚期高洁宫閤公论鼓唇咋舌会别徦狄减等奬説见物不见人涧溪毛矫激积聚疾快髻梁击壤急征集中跬跬拜拜昆剑莱孱尥铞儿犂壁六丑马蒭駡侮美人局媒怨密熟呕喣蟠桃嘉会盘足跑凌鞋平谈乾景阡纸骑战劝降上信石楠石师缩却鰞鲈闲详显象管笑恰小日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