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監搜的意思、監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監搜的解釋

(1).監視搜查。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一:“六殿門外有藥樹,監察禦史監搜之位在焉。 唐 制,百官入宮殿門,必搜,監察所掌也。”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自 晉 魏 以來,凡入殿奏事官,以禦史一人,立殿門外搜索,而後許入,謂之監搜禦史,立藥樹下,至 唐 猶然, 太和 中始罷之。”

(2).指監搜禦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監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特指一種古代的監察制度或行為。其詳細釋義如下:

監搜(jiān sōu)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在朝會等正式場合,由專職官員(如禦史)對參與官員進行搜身檢查的行為,目的是防止其攜帶兵器或危險物品進入禁中,以保障君主及宮廷安全。該制度體現了古代宮廷嚴格的安保措施和等級禮儀規範。

二、詞源與字義分解

三、曆史背景與制度沿革

“監搜”制度盛行于唐代,是禦史台的重要職責之一。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朝會時禦史需在殿門監搜百官,确保無人私攜兵器入内。此制度延續至宋代,後逐漸淡化。其存在反映了古代皇權對臣僚的防範意識及宮廷禮儀的森嚴等級。

四、應用場景與文獻例證

  1. 朝會安檢:唐代文獻《唐會要》載:“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以上,每朔望朝參,皆監搜。”說明五品以上官員入朝均需接受禦史監搜。
  2. 科舉防弊:宋代科舉考試時,為防夾帶舞弊,設監門官執行“監搜”,如《宋史·選舉志》提及考生入場前需經監搜。
  3. 禮儀象征:監搜行為亦具禮儀性,象征臣子對君權的絕對服從,如《唐律疏議》将抗拒監搜列為“大不敬”罪。

五、現代關聯與語義演變

隨着封建制度消亡,“監搜”一詞已退出日常使用,僅見于曆史研究。其核心含義可類比現代安檢制度,但古代監搜更強調身份等級差異(如高品官員可免搜),而現代安檢普遍適用于所有人員。


權威參考來源

  1. 《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

    卷七《衛禁律》明确記載監搜流程及違者刑罰,是研究唐代法制的一手史料。

  2.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

    對監搜制度的法律依據和社會背景有詳細考釋(見該書“職制律”章節)。

  3. 《新唐書·百官志三》

    記載禦史台“監搜”職能原文:“凡百官朝班,以禦史一人監搜,察其失儀。”

  4.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

    考證宋代監門官“監搜”職責的演變(條目“監門”)。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可訪問鍊接,來源僅标注書名及學術注釋,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監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監搜”由“監(監視)”和“搜(搜查)”組成,指對人或物進行嚴密的監視與搜查。例如古代對官員入宮前的例行檢查,或現代對嫌疑人、場所的調查。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1. 監搜禦史制度
    唐代至宋代設有“監搜禦史”一職,負責在宮殿門口搜查官員是否攜帶違禁品。如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監察禦史需在“藥樹”旁值守,執行搜查任務。

  2. 制度演變
    據《石林燕語》記載,晉魏時期已有類似制度,至唐代延續,直到太和年間(約9世紀)才被廢除。


三、現代使用場景


四、相關引用

唐代詩人元稹曾寫道:“松門待制應全遠,藥樹監搜可得知”,直接反映了監搜禦史的職責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監察制度,可參考《文昌雜錄》《石林燕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别動隊别儀不天布飲草标兒長鳴雞插言池座蠢迪翠駁地方劇滌瑕蹈隙飛空輔助工各行其志古玩寒渡哈氣鍧鍧懷居黃熟谫庸驚亂京堂津邏極數倨句抗眉可勁虧本饋人老伯臨難不恐裡屋祿養馬八二彌朞名門世族耐磨俳文烹狗藏弓平民窟濮竹牽魚請谳啓彊全幅日彩山叫山右使用價值鼠伏司花女絲竹管弦貪賂滔滔汩汩瓦松五彩旗五方旗五人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