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煩擾;騷擾。 漢 荀悅 《申鑒·政體》:“私使則6*民撓擾而無節,是謂傷義。”《後漢書·仲長統傳》:“撓擾百姓,忿怒四夷。”《元典章·台綱二·戒饬司官整治勾當》:“廉訪司官監察每不體委用元意,自意無體例,俺的勾當裡入來撓擾。”
(2).攪拌。 清 張爾岐 《蒿庵閑話》卷二:“質同而傾欹搖戛者必先敗,受同而撓擾沸滲者必先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撓擾漢語 快速查詢。
“撓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áo rǎo,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煩擾;騷擾
指通過言語或行為制造麻煩,使他人感到困擾。例如《後漢書》提到“撓擾百姓,忿怒四夷”,描述因不當行為引發民衆和邊疆的紛争。
近義詞:幹擾、攪擾;反義詞:安撫、平息。
攪拌
物理意義上的攪動、混合,如清代張爾岐在《蒿庵閑話》中提到的“撓擾沸滲者必先竭”,形容液體因攪動而蒸發。
“撓擾”兼具具體動作(攪拌)與抽象行為(騷擾)的雙重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申鑒》等文獻來源。
撓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煩擾、困擾、糾纏等。它指的是被人或某種事物的行為所幹擾或困擾,造成煩惱或不便。
撓擾的左邊部首是手,右邊部首是肉,總共包含8個筆畫。
“撓擾”是簡化字,它是由繁體字“撓擾”演化而來。繁體字中的“撓”是由手的上下動作和肉的部分組成,表示用手去碰或刺激,而後面的“擾”則是由手和鬲(火爐上方出煙的部分)組成,表示用手來攪動鬲中的火。這個字結合了手的動作,傳達了被人或事物所困擾的意義。
在古代,字形書寫與今天有所不同。古時候寫“撓”字時,手部分是有五個分叉的,而肉部分則是像五個小條紋一樣。這種寫法通過手部分的分叉象征手的動作,更加強調了撓擾的含義。
1. 他的長時間耍手機讓我非常撓擾。
2. 這個問題一直撓擾着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1. 撓頭:用手指抓頭皮,表示擔心或困惑。
2. 擾亂:使秩序混亂或幹擾正常運作。
3. 擾攘:指騷動喧鬧、雜亂無序等。
煩惱、困擾、糾結、糾葛、攪擾
安甯、甯靜、祥和、平和、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