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獻的意思、民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獻的解釋

民之賢者。亦借指民衆。《書·大诰》:“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 孔 傳:“今之明日,四國人賢者有十夫來翼佐我 周 。” 章炳麟 《讨滿洲檄》:“﹝軍政府﹞為是與内外民獻四萬萬人契骨為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獻”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具有以下兩層釋義:

一、基本釋義 “民獻”在古漢語中指代賢能的民衆群體,最早見于《尚書·大诰》“民獻有十夫”,此處“獻”通“賢”,指代輔佐周武王的十位賢士。這一用法在先秦文獻中多與治國用人相關,如《周禮》注疏中強調“民之賢者,獻于王庭”。

二、引申用法

  1. 指民衆的貢獻:漢代《白虎通義》将“獻”解為“進也”,引申為民衆向統治者進獻智慧或物資。如《漢書·食貨志》記載“歲民獻其力”,特指百姓繳納賦稅的行為。
  2. 禮制中的代稱: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提到“獻民”作為禮儀環節中的民衆代表,參與祭祀活動,體現古代“民本”思想。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領域。其語義演變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民衆價值的認知變化,從強調個體賢能到泛指集體貢獻。

網絡擴展解釋

“民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民獻”由“民”(百姓)和“獻”(賢者、貢獻)組成,核心含義指“百姓中的賢能之人”,後也引申泛指民衆。

二、詞源與文獻出處

  1. 古代典籍:最早見于《尚書·大诰》:“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 孔傳注解為“四國人賢者有十夫來翼佐我周”,即賢者輔佐君主。
  2. 近代用例:章炳麟在《讨滿洲檄》中寫道“内外民獻四萬萬人”,此處“民獻”指全體民衆,詞義有所擴展。

三、語義演變分析

四、結構解析

五、相關詞彙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例句,可參考《尚書》原文及章炳麟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百累犇走裁判官掣曳沖盈疇答初春從要爨演道念颠旄蝶衣墆積風麗分遣富貴利達高遁高視闊步诟如不聞怪嗔管拘河東性會次會籤誨人不倦毀突江館郊境鹪螟角僊畸節鲸罟禁舍開塞鸠僭鵲巢畿夏矩方揩铿烈操臨事闾巷摸哨牧漁跑路悂缪求匄欺嘴勸農群情激昂人死留名入物善騎舍拔聲紐逃死畋狩踢毽子痛罵物理變化祫禘顯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