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獻的意思、民獻的詳細解釋
民獻的解釋
民之賢者。亦借指民衆。《書·大诰》:“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 孔 傳:“今之明日,四國人賢者有十夫來翼佐我 周 。” 章炳麟 《讨滿洲檄》:“﹝軍政府﹞為是與内外民獻四萬萬人契骨為誓。”
詞語分解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 獻的解釋 獻 (獻) à 恭敬莊嚴地送給:奉獻。貢獻。捐獻。獻身。獻禮。借花獻佛。 表現出來:獻技。獻藝。獻媚。獻丑。 古代指賢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獻。 筆畫數:; 部首: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民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民獻”由“民”(百姓)和“獻”(賢者、貢獻)組成,核心含義指“百姓中的賢能之人”,後也引申泛指民衆。
二、詞源與文獻出處
- 古代典籍:最早見于《尚書·大诰》:“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 孔傳注解為“四國人賢者有十夫來翼佐我周”,即賢者輔佐君主。
- 近代用例:章炳麟在《讨滿洲檄》中寫道“内外民獻四萬萬人”,此處“民獻”指全體民衆,詞義有所擴展。
三、語義演變分析
- 本義:特指有德才的民衆(如《尚書》中的用法)。
- 引申義:因賢者代表民衆意志,逐漸演變為對民衆的泛稱(如近代文獻中的借代用法)。
四、結構解析
- “民”: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成員。
- “獻”:古義中可指賢者(如“文獻”中的“獻”),後衍生出“奉獻”之意,但在此詞中保留古義。
五、相關詞彙對比
- 近義詞:民賢、民衆。
- 反義詞:無直接反義,但可對比“獨夫”(指脫離民衆的統治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例句,可參考《尚書》原文及章炳麟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獻》的意思
《民獻》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平民向國家或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財富或者智慧。
《民獻》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獻》這個詞的兩個字分别有不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民:部首為「民」,總筆畫數為5。
- 獻:部首為「犬」,總筆畫數為11。
《民獻》的來源
《民獻》這個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社會,人們號召平民奉獻自己的力量和財富,以助國家或社會的發展。這種思想流傳下來,形成了《民獻》這個詞。
《民獻》的繁體
《民獻》的繁體寫法為「民獻」。
古時候《民獻》的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民獻》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民獻》的例句
1. 他毫不猶豫地将自己的全部財産捐獻給了那個貧困地區,這是一種真正的民獻精神。
2. 平民們紛紛自願無償為社區提供幫助,展現出了一種強烈的民獻意識。
與《民獻》相關的組詞
民主、獻身、獻義、獻上、奉獻
與《民獻》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奉獻、貢獻、捐獻
反義詞:索取、占有、剝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