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茄的意思、倒茄的詳細解釋
倒茄的解釋
倒植荷梗。《文選·張衡<西京賦>》:“蔕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 薛綜 注:“茄,藕莖也。以其莖倒殖於藻井,其華下向反披,狎獵重接貌。”
詞語分解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
- 茄的解釋 茄 é 〔茄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紫色。果實一般為紫色,也有白色或綠色的,可食,如“拌茄泥”。 〔番茄〕一年生草本植物,花黃色。果實圓形,熟時紅、黃色。亦稱“西紅柿”,可食。 筆畫數:; 部首:艹;
網絡擴展解釋
“倒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dǎo qié
- 釋義:指倒植荷梗,即将荷花的莖(藕莖)倒置種植或裝飾。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中的建築描述,例如藻井(傳統建築頂部的裝飾結構)的裝飾手法。
文獻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張衡的《西京賦》:“蔕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
- 注釋(薛綜注):“茄,藕莖也。以其莖倒殖於藻井,其華下向反披,狎獵重接貌。”
意為:将荷莖倒置裝飾在藻井上,荷花向下垂挂,形成重疊交錯的樣貌。
注意事項
- “茄”的古今差異:
古代“茄”可指荷莖(藕莖),而現代多指茄子,需結合語境區分。
-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選》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倒立的茄子形狀。該詞的部首是茄,并且包含9個筆畫。根據曆史記載,這個詞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是以形容一種特别形狀的茄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繁體字中,倒茄的寫法是「倒茄」。
在古代,寫漢字的方式和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區别,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倒茄的寫法仍然相似,因為它的起源相對較近。一個可能的古代寫法是「倒“(從偏旁朝向左上方)茄」。
以下是示意性的例句:
1. 桌上放着一隻倒茄,看起來很有趣。
2. 他手裡拿着一個形狀奇特的倒茄玩具。
一些可能的組詞是:倒茄子、倒茄瓜。
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目前我沒有找到與「倒茄」相關的替代詞彙。請記住,這些信息僅供參考,具體上下文可能會有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